走进华曙高科的展厅,仿佛来到一场小型的工业博览会:汽车配件、航空部件、医疗器械、体育用品……这些琳琅满目的展品不仅“跨行”还“跨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来自3D打印。
从湖南大学科技园里一间“违章搭建”的铁皮棚子,到如今总建筑面积超14万平方米的增材制造研发制造总部,华曙高科用16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惊人的跨越。创始人许小曙博士带领团队攻克增材制造领域“卡脖子”问题,自主开发全套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软件系统,在全球范围率先构建起了集装备、软件、材料、工艺及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工业级增材制造自主创新完整技术体系。
一块板材的迭代
一块低空飞行器专用的金属部件,看似平平无奇,拿在手中分量却出奇轻巧。仔细一看,金属板中间全是按规律排列、细密的孔洞。
“一小块板材减重几十斤,如果放到整个低空飞行器上,减去的重量就相当可观。”在华曙高科董秘刘一展看来,这就是3D打印的魅力,“传统的金属浇筑工艺是生产不了这样的金属部件的。”
小小金属部件迭代升级的背后,是工业3D打印技术的日渐成熟。
于方寸间复刻精密结构,这是独属于工业3D打印的魅力。相较传统制造中的切削打磨,3D打印更像是“聚沙成塔”的魔法,因此也被称作“增材制造”。如今需要用到这一技术的,早已不止航空航天之类的“大国重器”。
一块金属打印的鞋模上,细密规整的纹路精确到毫米级。“现在好的运动鞋都会涉及精细力学结构。”刘一展告诉记者,传统鞋模制作时几经翻模,大量细节可能就此丢失。“如果通过3D打印一次性铸造模具,就能最大程度保留精细结构。”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发动机喷嘴上细密的纹路,能有效提高燃烧能效;仿生医疗器械上细密的孔洞,能为毛细血管生长预留空间……
在华曙高科的生产车间里,你能近距离直观感受3D打印的奇妙。透过观察窗,特制的材料粉末被均匀铺开如同画板,红色的激光束如同画笔,闪烁跳跃。一层又一层,聚沙成塔,粉末最终被精确熔融烧结在一起。
这其中大有门道,工业零部件强度要求极高,往往需要一体成形。“这意味着,同一时间里,不同激光要相互协同。”车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激光配置、打印速度都会影响产品最终的合格率,“比如工艺参数不合适,激光照到的材料可能一层内圈已经熔化,但外圈还没烧透。”
除了打印设备,打印耗材也至关重要,这也是华曙高科攻坚的关键领域。
以鞋模行业为例,华曙高科针对行业需求,推出了业内首款可3D打印的材料——ST1。“这是一种低碳合金钢,可腐蚀花纹、电镀、焊接等,在鞋模行业常用于咬花、修补。”一位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此外,在其他领域,华曙高科已开发超40种打印材料。
实业报国的梦想
用刘一展的话来说,华曙高科故事的起点源于创始人许小曙报效祖国的梦想:“对于许小曙博士而言,推动中国3D打印产业发展,实现全民制造,始终是他不忘初心的情怀。”
2009年,许小曙创立华曙高科,在湖大科技园三佳公司大约200平方米的厂房角落里,开始初始研发。那年冬天,在岳麓山下萧瑟的夜里,许小曙带领团队在厂房里埋头调试设备。
创业最初的两年是艰难的,在几乎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许小曙带领团队从零起步。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曙高科围绕设备制造与材料研发,从零开始,逐渐在一批又一批二十岁出头的大学生中,挑选培养出了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研发骨干团队。
2012年,公司推出第一台高分子激光烧结设备FS401P,成为世界上第三家该项设备制造商。团队再接再厉,成功研制出选择性激光烧结尼龙材料,成为世界上第二家该类材料制造商。
华曙高科深耕增材制造核心技术,在北美、欧洲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自研增材制造装备与材料销往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航空航天、模具、汽车、医疗、消费品、3C电子电器以及尖端教育科研等领域,均实现广泛应用。
回首往昔,许小曙感慨,科研创业有着巨大风险,专注力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专注,意味着精力是有限的。光鲜背后是汗水甚至是泪水,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定把精力投到你想做的事上,什么叫挖空心思,就是做到极致,努力到极致,只有静心、专注才会有最好的火花和创造力。”
一场产业孵化的接力
许小曙仍记得,2012年,当第一台设备最终落地时,在经历短暂兴奋之后,整个团队陷入了极为复杂的心情之中:“设备研制出来了,筹来的资金也用完了,未来的路很迷茫。”
那时,场地还是租的,根本没办法谈发展。关键时刻,时任湖南省主要领导注意到了他们,协调各方积极出手相助。
2013年8月,占地48亩的华曙高科增材制造产业园动工,仅13个月后便落成竣工。无数同行惊呼“湖南速度”,而这背后是湖南在新材料领域创新的决心。
如果说湖南是将华曙高科“扶上马,送一程”,那么资本市场则最终助力公司走向更大的舞台。
2023年4月17日,一声响亮的锣声回荡在上交所交易大厅,锣声宣告华曙高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有了资本市场的加持,华曙高科的研发团队拥有了更多弹药。
财报显示,2024年,华曙高科费用化研发投入金额为988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20%。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申请专利与软著超650项,其中发明专利28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外观专利60余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
公司加快对外拓展的步伐。截至2025年年初,华曙高科增材制造设备在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1200台,并在全球范围率先构建了集装备、软件、材料、工艺及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工业级增材制造自主创新完整技术体系。
如今,总建筑面积超14万平方米的新园区(即华曙高科增材制造研发制造总部)已正式启用,包括大型工业级3D打印装备产线中心、增材制造国际创新研究中心与新型研发实验室、工业级3D打印服务产线、研发调试车间、国际售后服务中心等。
从萌发于纸面的科研之花,到成长为行业顶尖的产业之果,华曙高科的故事,是一场区域孵化与资本市场扶持的产业接力。
当然,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工业3D打印被称作‘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许小曙坚信,随着市场和技术的成熟,工业3D打印在不久的将来终会等到属于它的爆发期。
《Wohlers报告2025》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将在840亿美元至1450亿美元之间。这一数据背后极有可能意味着更强劲的工业制造能力。许小曙认为,这对日渐成为趋势的高端制造业而言,是“一条通向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