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亚太股市集体高开,沪指、日经指数再创新高!
沪指创新高
A股方面,三大指数集体高开。其中,沪指持续走强,盘中越过3674.4点,突破2024年10月8日的高点,为2021年12月17日以来的新高。截至10:00左右,沪指达3677点。
开盘半小时,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6100亿,较昨日此时放量超300亿,预计全天成交金额约1.95万亿。全市场超1800只个股上涨。
板块方面,军工股再度活跃,长城军工10天7板,中兵红箭、内蒙一机、国瑞科技、北方长龙、航天长峰、国机精工、雷科防务等多股涨超5%。
算力硬件股持续活跃,新易盛、中际旭创、工业富联、胜宏科技均续创历史新高,光库科技20CM涨停,鹏鼎控股、三环集团、威尔高、仕佳光子等涨超5%。
东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刚指出,在流动性驱动下,大盘上行趋势稳固。相较2015年,随着资本市场定位提升,政策积极引导、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预计市场运行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慢牛趋势有望逐步形成;随着国内无风险利率系统性下行,海外美元流动性外溢,增量流动性将持续入市。
华西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近日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无须质疑本轮行情的上行趋势与市场空间。而居民增量资金入市将成为本轮“慢牛”行情的重要驱动,看好下半年A股冲击2024年高点。
国金证券分析师宋雪涛同样认为,本轮行情由散户情绪升温与外资回流主导,险资提供长期支撑。在本轮牛市行情中,国家队托市力度减弱,公募机构行为谨慎,保险资金持续入市,情绪层面的增量资金则来自散户与外资。
A股投资逻辑生变
当前,A股投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操作层面有两大重点。
一方面,机构建议投资者重视个股层面的α逻辑。
中邮证券分析师黄子崟判断,在经历了约4个月的“低强度快速轮动后,A股后续或出现行业轮动降速,逐渐转移到”低强度低速度的结构性行情,个股层面的α逻辑将重于行业层面的β逻辑。
黄子崟分析,从6月底开始的A股本轮上涨可以理解为银行红利触发和反内卷接棒的两段式结构,但目前银行的红利性价比消耗殆尽,同时反内卷需要经历政策预期到现实验证的冷静期,因此做多动力或出现真空期,此时更需注意进退有时和张弛有度。
配置方面,黄子崟建议重视科技成长估值修复机会。3月以来持续调整的以AI应用、算力链、光模块为代表的TMT成长方向也将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创新药与CRO的基本面出现转变,中国医药出海逻辑仍能持续交易。
中金公司建议关注景气度高且业绩可验证的AI/算力、创新药、军工、有色等板块;业绩弹性较高,受益于居民资金入市的券商、保险等行业;红利板块仍具一定配置价值,低波动特征契合低风险偏好资金,且险资等配置型机构需求稳定。
投资操作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动态平衡。
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指出,两融余额高企反映风险偏好回升,但需警惕杠杆资金的顺周期放大效应。历史数据显示,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后,市场通常经历10%—15%的震荡整理,但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投资者可采取“哑铃型”策略,在科技成长与高股息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密切跟踪政策信号与外资动向,在波动中捕捉产业升级与流动性宽松带来的收益。
“长期看,真正决定市场高度的,仍是企业盈利兑现能力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而非单纯的杠杆扩张。”刘岩表示。
此外,从中长期视角看,长城基金基金经理曲少杰建议,在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情况下,同时关注A股、港股市场或能更全面地把握科技股机遇。一方面,A股的供应链企业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无论是传统的T链、果链,还是新兴的AI芯片产业链,均在全球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港股的科技互联网属性尤为突出,聚集了大量中国互联网巨头,这些企业直面消费者,在应用创新层面优势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