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盘中,沪指摸高至3688.63点,一举突破2024年“9·24”行情3674.4点的高点,距近10年高点也仅一步之遥。股指上行催生了显著的财富效应,2024年9月18日至2025年8月12日,A股可比总市值增长32.3万亿元;即便剔除大股东及5%以上重要股东所持股份,A股自由流通市值也增长了14.8万亿元,这些财富切实转化为了投资者的财务性收入。
尽管指数来到相近点位,但其内在逻辑却截然不同。“9·24”行情属于典型的短期脉冲式行情,而在2024年10月8日冲高回落之后的10个月里,A股走出了市场更为期待的“小步慢牛”行情。为何A股能持续走强?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政策利好密集落地,为资本市场稳健运行筑牢了宏观基础。“9·24”行情始于当时极端低迷的市场环境,彼时股指处于多年低点。当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时,关于宏观政策、资本市场等方面的重要表述,一举扭转了市场低迷情绪,点燃了投资者信心。不过,当时的市场主要由乐观预期驱动,从技术层面看存在调整需求。更关键的是,政策落地需要一个渐进过程,需逐步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对经济产生实质影响,才能让股指走势更健康。自去年10月起,宏观经济政策利好持续落地,例如央行持续降准降息、“两新”补贴力度加大等。这些政策的落地效果已得到验证:中国外贸数据经受住美国关税战考验,前7个月同比增长3.5%;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完成全年目标的确定性极高。一系列政策的托底,为资本市场走强注入了底气。
二是资本市场改革成效显现,为市场稳健运行夯实了制度基础。近一年半来,资本市场进入密集改革期,从融资端到投资端,再到监管环节,市场面貌已焕然一新。在投资端,公募基金改革降低了持有者成本,浮动费率、基金自购等机制实现“激励相容”,提升了投资者获得感;被动投资快速发展,红利主题、自由现金流主题等新产品入市,降低了市场波动率;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和公募基金长周期考核落地、养老金入市等举措,为市场引入了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中央汇金公司作为“类平准基金”的地位得到明确,成为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在融资端,“并购六条”、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等举措,提升了资本市场包容性,为硬核科技企业资本化提供了清晰路径,激活了市场活力。同时,强监管有力打击财务造假、股价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压实了中介机构责任,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也予以处罚,再加上行刑结合的监管模式,形成了强大震慑,让资本市场风貌为之一新。
三是重回报、反内卷及新质生产力突破,为资本市场稳健运行奠定了良好微观基础。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主体,其质量决定着资本市场的质量,而评价上市公司优劣的关键指标,在于能否为投资者创造实实在在的回报。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的落地,成为倒逼企业提升经营质量的重要举措。2024年A股公司合计现金分红达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反内卷举措同样助力上市公司提升经营质量,例如汽车行业60天账期的要求,既减轻了上游供应链企业的资金负担,也让整车企业得以更公平地参与竞争;光伏、锂电、钢铁等行业的反内卷行动,则提振了产品价格,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此外,价格法修订、规范地方招商引资等,将从制度层面有效治理“内卷式”竞争。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对市场走势也至关重要,“DeepSeek时刻”直接激活了整个科技板块,还带动了一级市场投融资;创新药、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商业航天、核聚变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也为对应板块创造了投资机会。
资本市场是一个复杂体系,其长期持续向好需要“万事俱备”。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有利条件已然齐备,市场向好的趋势有望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