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秋刚过,A股市场便劲吹监管之风:截至8月初,已有超过60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部分实控人、高管亦难逃法网。
日前,*ST东通(全称“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379.SZ)公告称,公司收到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黄永军通知,其收到证监会送达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
等候立案调查的,并不只是黄永军一个人。ST高鸿(000851)董事长付景林,白云山(600332)及广药集团前董事长李楚源,白云山前董事、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张春波,豪尔赛(002963)前董事长兼总经理戴宝林都在立案调查之列……
这些仅是笔者根据公开信息看到的,据报道,2025年有多家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因涉嫌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主要涉及财务造假、信披违规、贪污受贿、行贿等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案例。比如付景林主导公司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如“空转”笔记本电脑交易)虚增营收198亿元,并欺诈发行募资12.5亿元,导致公司面临强制退市风险。此案中,配合造假的第三方南京庆亚实控人江庆亦被罚700万元。李楚源和张春波等白云山系高管倒在医药反腐风暴下,广药集团及子公司已有5名高管被查,核心问题包括虚增药价套取资金、品牌授权管理腐败等。戴宝林则涉嫌单位行贿罪,公司及个人均被公诉。
今年之所以一下子出现60多家上市企业被立案调查,体现了事情的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上市公司和其实控人及高管,枉顾众多投资者的利益,利用手中职权之便利,通过违法违规手段谋私利;二是监管层加大了对A股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上市公司等各类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 “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且处罚力度在升级。
如在*ST高鸿案中,证监会开出1.6亿元罚单,对董事长付景林处以10年市场禁入,并启动强制退市程序,这种处罚力度相比以往,令人耳目一新。监管层不但对相关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升级,在对第三方协同的追责上,同样力度十足。同样在该案中,配合造假的供应商、客户等第三方同样被重罚(如南京庆亚罚700万元),这体现出监管层阻断造假“生态链”的魄力与决心。
剖析上述一系列案件,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是核心“病灶”——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误导性陈述等痼疾持续侵蚀A股市场健康肌体。一些上市公司或虚构交易、粉饰业绩;或隐匿关联交易、资金占用,把公司资产悄然转化为实控人的“私人金库”;更有甚者,在重大风险浮出水面之际,选择用模糊表述或拖延战术掩盖真相。这些行为不仅是对投资者知情权与财产权的漠视,更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公然践踏。
深究这些违法违规案例,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违规成本与收益的失衡。一方面,财务造假或内幕交易带来的短期利益巨大,足以诱使部分人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此前的行政处罚力度虽在加强,但相较于违规获利仍显不足。另外,长期以来,中小投资者维权成本高、周期长,民事赔偿机制未能充分发挥惩戒与补偿作用,导致失信违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震慑。
证监会对相关上市公司的立案调查表明,监管层正加大决心,对A股进行系统性“刮骨疗毒”。笔者相信,随着顶格处罚、坚决追究刑责等各类措施出台和完善,监管层的“零容忍”会更进一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