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公布。
根据方案,贴息对象分别为向8大类主要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银行贷款,以及居民使用的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将承担贴息资金的90%,政策实施期均为1年。
8月13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王波,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就两项贴息政策的申请条件、持续时间、资金监管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来看会上重点内容:
1、这两项政策到期后,还会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的范围。
2、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费者合理的借贷需求和真实的消费行为,如果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用于一些非消费领域,或是其他违规套利行为,这不属于政策的支持范围,将无法取得贴息资金。
3、贷款资金必须合规用于正常的经营活动,例如拓展空间、优化布局、提升硬件、增加业态、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等,重点是要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不能用于投资理财和套利活动。
4、两项贴息政策涉及的贷款利息扣减、贴息资金申请等工作均由经办机构来负责,借款人无需额外的操作。
5、指导各金融监管局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监管,配合财政部门适时对贷款经办机构贴息资金的申请、拨付、清算等情况开展核查。
6、再贷款政策将政策激励与银行对消费领域信贷投放相挂钩,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低息再贷款,促进银行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让利于经营主体。
7、将引导经办银行严格按照行业管理部门审核检查结果申领贴息资金,并动态跟踪贷款流向,加强资金用途管控,确保资金合规和有效使用。同时,将指导各金融监管局加强日常监管,配合地方财政部门强化业务指导,督促经办银行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贴息资金套取挪用风险。
符合哪些条件可以申请贴息?财政部详解
于红提到,两项贴息政策设计的侧重点都是广覆盖、低门槛,也没有设置复杂的申请程序,尽量让大家做到“省钱又省心”,只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就可享受政策的支持,确保精准发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
具体来看,居民享受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条件,核心是要有真实的消费行为。
自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无论是日常生活性小额消费,还是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或是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服务消费,只要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实实在在花出去用于消费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每人单笔消费最高享受的贷款贴息是500元,多笔消费可叠加享受。
于红介绍,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也可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贴息,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为3000元。
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的条件,核心则是要将贷款资金用于经营活动。
于红表示,对于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这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而言,从今年3月16日到年底的时间里,只要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而且已经收到贷款资金的这些经营主体,都可以享受最长1年的贴息,贷款期限不足一年的,按照实际期限来进行贴息。
简化申请程序 借款人无需额外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两项贴息政策涉及的贷款利息扣减、贴息资金申请等工作均由经办机构来负责,借款人无需额外操作。这也意味着,对广大借款人而言,贴息政策的申领流程将更加高效便捷。
具体来看,于红指出,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时,只需要增加一个操作——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这样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实际消费情况,按照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等要求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其他额外操作。
同样地,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落实过程中,借款主体也不需要进行贴息申请,只需要按照正常的信贷流程在银行办理贷款即可。经办银行收到财政贴息资金后,对经营主体已经支付的利息,一次性向经营主体返还对应的贴息资金;对于经营主体未来需支付的利息,贷款经办银行在后续按期收取时,直接扣除对应的贴息资金。
让政策红利切实惠及经营主体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我国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对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
“很多家庭在家政、健身、旅游、美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商品消费的支出,我国服务消费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王波指出,本次发布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统筹增强消费能力和扩大有效供给,对提振消费特别是扩大服务消费将产生积极作用。
作为有关服务行业的主管部门,王波表示,商务部将督促指导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认真审核经办银行省行报送的相关材料,让政策红利切实惠及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同时,还要指导地方商务主管部门通过定期实地走访、行业座谈等方式,梳理经营主体在贷款申请、贴息审核、贴息拨付等环节的诉求和建议,持续优化完善相关工作。
视情况研究是否延长政策期限
“对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政策,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实施。”廖岷提到,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可视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又一次“国补”。与以往直接财政补贴相比,两项贴息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真正的消费领域,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的活力。
廖岷做了一个简单测算,1%的贴息比例意味着,1元钱的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块钱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者是消费领域服务业供给,“所以这是一个公共资金和金融工具结合产生的撬动效应。”
从经办机构覆盖范围看,财政部等部门公布的经办机构名单主要包括全国性银行和部分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这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今天早上我还接到一些不在这个政策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询问,我当时跟他们作了解释,我说这项政策这次主要选择的是全国范围经营的、客户规模较大的一些金融机构。”廖岷在会上就经办机构覆盖范围进一步解释称,之所以选择全国性金融机构,是因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的贴息对象为贷款资金中用于消费部分,针对这样的特点,在前期工作部署时,要求贷款经办机构健全信息系统,对从消费者相关资金账户直达商户的消费信息做到精准识别,确保贴息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支持消费。
廖岷表示,这两项政策到期后,会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的范围。
用好贴息政策 执行情况将纳入日常监管
用好贴息资金是推动政策落实落细的一大关键,郭武平指出,无论居民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还是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都要指导各金融监管局加强日常监管,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配合地方财政部门强化业务指导,督促经办银行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贴息资金套取挪用风险。
郭武平表示,金融监管总局会督促贷款经办机构总部,建立健全内部问题核查和处理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指导各金融监管局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监管,配合财政部门适时对贷款经办机构贴息资金的申请、拨付、清算等情况开展核查。
在落实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过程中,还将引导经办银行严格按照行业管理部门审核检查结果申领贴息资金,并动态跟踪贷款流向,加强资金用途管控,确保资金合规和有效使用。同时,指导各金融监管局加强日常监管,配合地方财政部门强化业务指导,督促经办银行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贴息资金套取挪用风险。
此外,郭武平强调,经办银行要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特别是针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我们强调要发挥好金融监管总局去年10月份牵头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指导银行精准对接,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 郭武平称。
多项政策工具形成合力 激发消费潜力
两项贴息政策的一大亮点在于强化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联动作用,通过金融工具,放大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除此之外,贴息政策还可以与此前已出台的多项宏观政策配合,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
今年6月,人民银行牵头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领域信贷供给。
车士义指出,此次出台的两项贷款贴息政策与人民银行前期出台的消费领域金融支持政策着力点一致,有利于产生“1+1>2”的政策效应。
一方面,贴息政策通过对贷款利息支出的补贴,直接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的融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再贷款政策将政策激励与银行对消费领域信贷投放相挂钩,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低息再贷款,促进银行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让利于经营主体。
车士义强调,消费贷款利率由银行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溢价等因素,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确定,贴息部分由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老百姓,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同时,也兼顾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车士义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引导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同时优化居民消费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指导金融机构简化审批流程,增强消费金融产品吸引力,支持居民真实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贷款利率定价能力,根据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进行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定价,确保消费金融服务的长期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