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传统信贷小月,但其数据表现依然被市场格外关注。
8月13日,央行发布最新金融数据,7月M2增速加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保持较高水平。2025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比上月高1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截至7月末,社融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0%,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增量为1.13万亿元,同比多增3613亿元。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7月信贷数据波动的背后是季节性因素、政策调整与结构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数据波动与时间窗口密切相关:6月金融机构半年报披露前,部分机构存在“冲时点”调整信贷投放节奏的情况;此外,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影响显著,还原后7月贷款同比增速接近8%,仍处较高水平。
从整体看,2025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23.99万亿元,同比多增5.12万亿元。市场权威专家认为,当前宏观政策注重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加杠杆与实体部门稳杠杆相结合,助力经济循环顺畅,为信贷需求增长提供保障。从长远看,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充分发挥财政乘数效应拉动总需求,有助于让经济更好“动起来”。
金融数据波动有季节因素
6、7月信贷数据波动,与金融机构上半年报表披露和实体企业结算窗口期有很大关系。
市场权威专家表示,一方面,6月恰逢金融机构半年报披露,部分机构会出现短期调整信贷投放节奏、拉高6月数据的情况,这种“冲时点”的做法在以往年份也常常出现,从经营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6月也是企业半年期经营结算的重要时间窗口,大量企业面临货款回收、债务偿还、资金清算等刚性需求,这种阶段性的资金流动高峰也会反映在信贷数据上。
专家建议,观察6、7月份金融数据时,可考虑将两个月的数据合并起来综合分析,剔除季节性和外部冲击因素的扰动。
实际上,在半年末、年末等重要时点,经济金融数据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波动加大,同时,数据也会受到暂时性的外生冲击因素扰动。
比如,美国经济上半年受关税政策冲击波动明显,虽然二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为3%,一季度却下降0.5%,上半年实际只增长1.9%,较2024年2.8%的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对贷款数据影响较大,也是7月信贷数据波动明显的原因之一。还原相关影响后,7月人民币贷款增速仍明显高于GDP增速。
有研究估计,截至目前,用于化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已置换贷款2.6万亿元,约影响贷款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还原化债影响后,7月贷款同比增速接近8%,仍然是一个不低的水平。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宏观调控关注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没有对贷款提出具体要求,且将社会融资规模前置,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从余额增速看,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仍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稳固的。
“观察贷款数据不能只看当月增量或环比变化,还应从贷款的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维度综合分析。”上述权威专家说。
新发放贷款是一个流量指标,反映的是当期银行实际发放和回收的情况。“如果一段时期内,贷款发放量很大,同时回收量也很大,最终从贷款余额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可能不高,但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其实是充分满足的。”该权威专家解释称,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实践来看,贷款余额增速到一定阶段后会趋于稳定,但存量贷款滚动续作,贷款发放和回收等流量指标并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均能有效满足。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信贷结构也作出相应增减调整,即分析信贷增长不宜仅关注“量”,还要重视信贷扩张的“质”。
今年以来,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安排不断完善,统计制度进一步明确,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持续增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的能力和意愿不断提升,效果也持续显现。
以7月为例,信贷结构出现不少亮点。第一财经从央行获悉,7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结构上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货币、财政协同发力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的总体基调是更加积极有为,各种宏观政策明显靠前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了政府债券发行节奏,“两重”“两新”政策也在加力扩围。
上半年,政府债券累计发行13.3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7.89万亿元,同比增长36%;2万亿元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专项债额度发行了约1.8万亿元。在政策合力带动下,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增速。
业内专家认为,按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下半年宏观政策还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国内经济循环有望更加顺畅,经济持续回升和有效信贷需求合理增长是有保障的。
仍需注意的是,当前经济仍面临内外部挑战。专家分析指出,政府债券快发多发,实质是政府加杠杆、企业和居民稳杠杆,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减轻实体部门债务负担的合理优化之举,也有利于宏观杠杆率的结构优化。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今年以来,政府部门杠杆率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至65.3%。同期,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杠杆率相对稳定,分别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略降0.7个百分点。
在市场看来,政府部门信用等级较高,融资成本通常明显低于企业和居民,政府发债扩容提速能够在扩大需求、支撑经济的同时,降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减轻实体经济的债务负担,为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上述权威专家表示,从长远看,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充分发挥财政乘数效应拉动总需求,有助于让经济更好“动起来”,进而撬动增量信贷需求,促进财政、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一石多鸟”效应正加快显现。同时,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加快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撬动破解“三角债”“连环债”,畅通了经营主体的资金循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