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务院印发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的第一阶段目标收官之年,不少目标已基本完成。
“三年累计将南沙100个重大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支持南沙32个重大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35亿元。”前不久,广东省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祝永辉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三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
《南沙方案》明确,中央财政对南沙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支持,同时要求广东省在分配有关财政资金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方面对南沙予以倾斜支持。三年,53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该组数据足见各级政府对南沙的财政倾斜程度,也折射了南沙建设发展的力度和速度。
根据广州市财政局数据,2022年至2024年,广州市本级发行的1331.00亿元专项债中,仅南沙一级发行的专项债规模就占了40.19%。如果从广州各区的专项债限额看,2024年南沙区的专项债限额高达808.3亿元,远超第二名的526.87亿元。
南方财经记者梳理近三年南沙专项债投向发现,在土地财政式微的当下,南沙通过摸索“以债促投、以投促产”的新路径,利用政府专项债精准投向基础设施、产业新空间及港澳协同开放等多个领域,推动深中通道南沙线、地铁18号线建成通车,助力引进落地6所三甲医院,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三个先行启动区加速成形。
值得注意的是,专项债倾斜政策对南沙开发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乘数效应:三年来,南沙开发开放蓬勃向上,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37.8%和75.9%,与港澳合作更加紧密,服务双循环作用显著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彰显。
在受访专家看来,面对“新城”的大基建大开发,地方政府不仅要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更要考虑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韧性。未来,南沙可进一步释放财政工具的乘数效应,推动专项债从短期“输血”工具向长期“造血”引擎转变,使“稳增长工具”进化为“经济放大器”。
完善“硬件”:推动常住人口破百万
《南沙方案》提出,要以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三个区块作为先行启动区,加快形成连片开发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南沙全域发展,逐步构建“枢纽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
但实际情况是,南沙在建设初期一度面临着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设施及民生设施薄弱的多重挑战。仅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的交通连接不足,与珠江口东岸城市的互联互通也有待加强,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福强在此前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南沙方案》在起草之初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提出要地方政府承担起主体责任,国家、广东支持南沙通过专项债额度倾斜的方式推动大开发。
南方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南沙近年来通过专项债投资广州地铁18号线,南沙站综合交通枢纽地铁预留工程,深圳至江门铁路(广州段)等地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关键交通项目,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南沙作为大湾区几何中心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级干部田碧峰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广东通过完善南沙的综合交通网络顶层设计,增强承载能力、优化对外高快速路体系、提升通行效率,助力南沙更好地服务大湾区互联互通与联通世界。
民生领域同样受益于专项债支持。梳理南沙近三年专项债用途可见,其投资了包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等多个民生项目。
得益于交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双重驱动,南沙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南沙全区实际人口从2023年底的96.79万人增长到2025年4月底接近130万人。
赋能产业:以投促产提升“造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交通和民生项目外,南沙535亿元专项债中,有超过350亿元用于了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有超过50亿元投向国家级产业园区。
分析具体项目可见,南沙专项债投向了包括南沙万顷沙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园、南沙珠江创新谷(珠江工业园)和生物谷生物医疗产业园、南沙慧谷西传统工业转型新质生产力培育实践示范区等。
此举不难理解,在经历了早期土地出让收入为主要财政预算收入的阶段后,南沙需从长远考虑培育“造血”项目。数据显示,2024年南沙全区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可支配财力出现同比下降,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同比降幅超过37%。
从长远来看,财政如何赋能地方构建产业体系,特别是《南沙方案》提出的五大任务涉及工程大、跨越周期长,尤其需要考虑打造“造血”引擎,大规模的产业园基础设施投入,不仅将改善南沙的硬件条件,更将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南沙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转型。
以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庆盛枢纽区块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该项目是南沙专项债项目中额度最大的一项,包含了占地2.6平方公里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及配套工程。作为《南沙方案》三大先行启动区之一,庆盛枢纽规划了面积约8平方公里,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合作标杆。
越秀iPARK粤港智谷等园区是越秀集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科技产业园区,是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的合作平台。作为《南沙方案》发布后庆盛枢纽片区率先建成的项目,园区开园第一年,入驻企业就超过220家,其中包含广汽能源、龙沙制药、三七互娱等众多头部企业,形成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健康、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2024年,该园区整体营收超过120亿元,税收超10亿元。如今,在越秀iPARK粤港智谷等园区带动下,庆盛片区已集聚超过300家企业。
除此之外,专项债投向的南沙新区南部片区(广深“双城联动”发展承载区)基础设施项目,未来将重点承接广深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广深联动未来产业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和科技创新等高端服务业。
南沙通过专项债对重大产业园区的大力投入,为南沙联通粤港澳三地创新产业、高端服务业提供了产业载体和协同平台,为南沙的“造血干细胞”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培养皿。2024年,南沙启动区新增注册企业约2200家,是2023年启动区新增注册企业数量的近5倍。
促进合作:精准撬动粤港澳协同
具体分析南沙535亿元专项债不难发现,南沙专项债的“杠杆”作用明显,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南沙开发建设、打造协同港澳的生态方面尤其突出的作用。
例如,南沙投入近百亿元专项债建设的庆盛枢纽区块综合开发项目,是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示范区,汇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及广深港高铁庆盛站等重要设施,如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的“超级接口”。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规划师马向明向记者表示,事实上庆盛片区建设可以追溯到10年前,近年来因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投入使用,其枢纽作用开始明显发挥,这也印证了基础设施长效投资的价值。
2024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暨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越秀iPARK粤港智谷揭牌,提供总规模1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及14亿元直投基金支持初创企业。
35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21分钟通达深圳北站,庆盛这个曾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区域,如今不仅拥有港科大的学术资源辐射,还拥有集商业广场、智慧办公楼宇及立体公交枢纽于一体的产城综合体,加速蝶变为“港人熟悉、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区,成为大湾区规则衔接的试验田与产业协同的孵化器。
港企新鸿基地产投资的庆盛枢纽超大型TOD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达32.7万平方米,成为广州首个尝试“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项目。从庆盛枢纽“校区—园区—社区”的协同生态成型,到港人港企持续来南沙创新创业,专项债进一步释放财政工具的乘数效应,让协同港澳有了可持续的商业逻辑,让面向世界具备扎实产业根基。
目前,南沙全区港澳投资企业增加近千家,港澳居民个税优惠政策减免税额1.2亿元、平均税负下降超五成,港澳青创团队数量增长1.7倍、总数达798个,港澳居民在南沙看病可享受“港医、港药、港险”全流程服务,带动港澳居民人数增长近6倍、总数达1.1万人,展现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典范效应。
据广东省财政厅厅长陈国煌透露,省财政厅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南沙方案》提出的科技创新、创业就业、对外开放、规则衔接、城市发展等任务目标,继续指导南沙做好项目谋划储备,把对南沙的财政资金和债券额度支持落实落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