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公募基金密集开启限购模式。
Wind数据显示,以暂停申购起始日计算,截至8月13日,月内已有303只(份额分开计算)基金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包括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国际(QDII)基金等多种类型,有的基金单日限购额甚至低至100元。
此外,葛兰旗下的中欧医疗创新A也于8月11日开启了限购,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的限购额为1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资本市场火热,实施限购的确是维护基金稳健运作的手段之一。限购可以合理控制基金规模的扩张速度,防止短期内资金大量涌入导致基金经理难以有效执行既定投资策略,从而保障基金的预期收益水平和现有的投资者利益。
公募基金限购不断升温背后,是最近股市的持续赚钱效应吸引着基民入市。展望股市后市,机构普遍维持“看多”基调。
有QDII基金单日限购100元年内已批复新一轮额度
8月还未过半,已有超300只公募基金开启限购,有的基金单日限购额甚至低至100元,多只国际(QDII)基金单日限购额均在5000元或以下。
工银全球精选发布公告称,自8月11日起,对本基金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多笔累计高于100元的申购、定期定额投资业务进行限制,原因是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摩根纳斯达克100指数美元A也发布公告称,为保证基金的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公司决定自8月1日起对本基金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及转换转入业务进行限制。
即单个基金账户单个人民币份额类别的单日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及转换转入金额累计限额为200元(含);单个基金账户单个美元份额类别的单日申购及定期定额投资金额累计限额为20美元(含)。
此外,汇添富精选美元债A人民币、长信标普100等权重指数增强人民币等多只国际(QDII)基金也加入了“限购圈”。
近期,纳斯达克指数屡创新高,标普500指数的收盘价维持历史高位,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在4.8%以上,吸引了一波投资者布局海外市场。
尽管多只国际(QDII)基金声称限购是为了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但实际上投资额度告急也是一大原因。
据了解,为了满足更多投资者对境外市场的投资需求,今年6月份,相关部门集中批复了新一轮QDII额度。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批准额度由此前5月末时的1677.89亿美元提高至1708.69亿美元,增加了30.8亿美元。
其中,多家基金公司获批额度在10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之间不等。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等每家各获得5000万美元的QDII额度;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等机构各获得4000万美元的QDII额度。
此外,公募机构布局QDII业务的热情也不断攀升,8月1日,兴银基金提交申请QDII业务资格的相关申报材料被监管接收,今年以来,已有民生加银基金、国联安基金以及鑫元基金先后提交申报材料,欲加入布局QDII业务队列。
葛兰旗下基金限购限购有助于基金稳健运作
为“保证本基金的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明星基金经理葛兰旗下的中欧医疗创新A也在8月11日开启了限购,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的限购额为10万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收盘,中欧医疗创新A今年以来回报已达62.21%,在医疗主题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名靠前。不过,受过去几年医疗股深度调整的影响,该基金近3年回报仍为负值,为-9.52%。
葛兰在中欧医疗创新A二季报中称,展望三季度,创新药领域看好全球合作深化与重要临床数据披露预期。国内企业在双抗、多肽等领域的竞争力逐步获得全球认可,已成为跨国药企管线布局的重要伙伴,后续仍有多个品种存在海外授权预期。消费医疗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有望延续,医美、眼科等可选消费领域受益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终端需求预计随经济复苏增长。
8月限购的基金中,不乏一些今年以来回报超70%的基金。比如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截至8月12日年内回报高达95.38%,该基金发布公告称,决定自8月4日起,调整投资者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申购(含定期定额和不定额投资)及转换转入本基金的业务限额为5万元。
不过,该基金截至二季度末的规模并不大,合计约2.79亿元,基金经理为吴远怡,曾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员,惠理基金(香港)公司高级研究员、副基金经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其在基金二季报中称,本基金聚焦改变时代的成长方向,聚焦具备改变时代基因的优秀企业。
信澳匠心回报A、中欧数字经济A两只年内回报(截至8月12日收盘)均超70%的基金也在8月限购,单日限购额分别为100万元、10万元。
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实施限购能有效维护基金的稳健运作和投资者的长期利益。首先,限购措施可以合理控制基金规模的扩张速度,防止短期资金大量涌入导致基金经理难以有效执行既定投资策略,从而保障基金的预期收益水平和现有投资者的利益。第二,限购政策能够缓冲市场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避免大规模资金流动加剧净值波动,进而降低新进投资者的潜在风险。第三,限购机制有助于基金管理人更精准地把握投资节奏,防止因规模过度扩张而分散管理团队的注意力。
不过,也有一些限购基金今年以来回报(截至8月12日收盘)为个位数,如南方利鑫A、天治研究驱动A等。
赚钱效应吸引基民入市机构看好股市后市
近期,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表现都非常强劲。8月13日,沪指盘中最高涨至3688.63点,一举突破去年10月8日“924”行情高点3674点,创2021年12月14日以来近4年新高。同时,13日A股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为2月27日以来首次。
同日,恒生指数涨2.58%报25613.67点,逼近前期高点,恒生科技指数大涨3.52%,创3个月最大涨幅。
股市持续释放的赚钱效应,或许也是基民加大基金投资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了部分基金限购。
展望后市,“看多”成为机构的主基调。华西证券研报认为,自“924”行情启动以来,我国M1-M2同比增速负剪刀差持续收窄,反映资金活化程度增强,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出现边际回暖迹象。近期两融余额站上十年新高,反映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正在持续回升。在资产配置荒下,牛市思维正促进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类资产倾斜,居民增量资金入市将成为本轮“慢牛”行情的重要驱动,我们仍看好下半年A股冲击2024年高点。
民生证券研报称,未来行情持续的两种可能性:一是实际GDP回升、通胀保持低位的科技创新路线。借AI和新质生产力的东风,效仿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和21世纪初的日本,走供给侧和科技慢牛路线;二是实际GDP和通胀同时回升的周期复苏路线。宏观政策大发力,1年内再通胀压力明显缓解,板块从成长逐步切换至周期价值。
浙商证券提示称,综合当前政策背景、国际形势、资金水平、风险偏好、汇率趋势、技术结构等因素,市场在中长线上依旧呈“系统性慢牛”格局,若有短线扰动引发可观回调可增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