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
业内专家表示,7月是传统信贷小月,主要是因为6月末是银行上半年业务考核关键时点,为了追求更好的数据表现,银行往往倾向于推动信贷增量前移。6、7月贷款平均增速保持平稳,既体现了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也反映了实体经济回升向好、有效需求逐步恢复。
“今年上半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一揽子货币政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总体表现良好。”有业内专家指出,接下来,各项政策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并持续释放,将会对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贷款结构不断优化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8%
央行数据显示,7月贷款规模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出现不少亮点。7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结构上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事实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信贷结构也做出相应增减调整,新发展阶段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分析信贷增长不宜仅关注“量”,要有多元视角,重视信贷扩张的“质”。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专家表示,今年以来,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安排不断完善,统计制度进一步明确,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持续增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的能力和意愿不断提升,效果也持续显现。
信贷利率保持低位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下降30个基点
利率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信贷供给相对充裕,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优惠。
央行数据显示,7月利率低位运行,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是货币信贷条件适宜的重要体现,也反映出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有专家表示,贷款利率已经在低位运行了很长时间,说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是充裕的,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比较高。加上禁止违规手工补息、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让利率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既稳住了银行负债成本,也为银行向企业让利提供了更多空间。
据悉,目前很多地区在推行“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透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前七个月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金融数据波动具有季节因素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较6月有所放缓。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在半年末、年末等重要时点,经济金融数据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波动加大,同时数据也会受到暂时性的外生冲击因素扰动。
“我国6、7月信贷数据波动,与金融机构上半年报表披露和实体企业结算窗口期有很大关系。”业内专家指出,一方面,6月恰逢金融机构半年报披露,部分机构会出现短期调整信贷投放节奏、拉高6月数据的情况,这种“冲时点”的做法在以往年份也常常出现,从经营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6月也是企业半年期经营结算的重要时间窗口,大量企业面临货款回收、债务偿还、资金清算等刚性需求,这种阶段性的资金流动高峰也会反映在信贷数据上。
专家认为,观察6、7月份金融数据时,可考虑将两个月的数据合并起来综合分析,以剔除季节性和外部冲击因素的扰动。
此外,有业内人士还指出,贷款增量存在季节特征,对月度贷款读数要综合分析。同时,新发放贷款是一个流量指标,反映的是当期银行贷款实际发放和回收的情况。
“如果一段时期内,贷款发放量很大,同时回收量也很大,最终从贷款余额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可能不高,但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也是充分满足的。”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实践来看,贷款余额增速到一定阶段后会趋于稳定,但存量贷款滚动续作,贷款发放和回收等流量指标并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均能有效满足。
剔除特殊因素影响后贷款保持合理增长
贷款增长既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资金需求总体更加轻型化的宏观背景有关,也受到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影响,还叠加地方债务置换、中小银行化险、专项债使用效率提高等因素。
有市场研究估算,化债、化险因素对当前贷款增速的影响超过1个百分点。去年11月以来,地方债务置换影响贷款约2.6万亿元,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对贷款的影响也接近7000亿元,还原上述因素影响后,预计7月末贷款增速会进一步提升。
专家还表示,考虑到今年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对贷款数据影响较大,还原相关影响后,7月人民币贷款增速仍明显高于GDP增速。长远来看,地方债务置换有助于风险出清和金融稳定,腾挪更多地方财力惠民生、促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会挤出虚增空转贷款,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更高、更可持续。”专家表示,金融机构淡化规模情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正在转变经营思路,从“比规模、比增速”转向“比服务、比精准”,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支持实体经济。这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在虚增空转贷款被挤出的同时,经营主体获得了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满足。
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总体偏弱的背景下,部分领域出现内卷式竞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信贷需求在减少,新动能领域信贷需求在增加,金融机构未来需要适应形势变化,加快转变经营思路,进一步下沉客户,在细分市场中挖掘有效信贷需求。
此外,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可能使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有所下降,但企业现金流会更加健康、资金循环会更加顺畅。有专家预计,账款得到清欠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可能有所下降,但有助于减轻企业包袱、激发经营活力,同时也能够推动信贷资源从“填补窟窿”转向“创造价值”,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考虑到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单月贷款读数通常不足以准确反映经济活跃程度,也难以完整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业内专家指出,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时无需对单月数据过度关注,更不宜过度炒作单月信贷增量读数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