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4 00:51:00 股吧网页版
绩优基金限购有三重考量
来源:证券日报

  近日,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型基金、天弘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以及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发起式联接基金等相继发布限购公告。在当前A股市场主要指数走强、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缘何这些绩优基金纷纷“闭门谢客”?

  笔者认为,本轮绩优基金限购背后有三重考量。

  一是出于保护持有人利益考虑。以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型基金为例,Wind资讯数据显示,该基金近六个月净值增长率超过60%,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超过80%,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接近70%;当新资金涌入,基金经理将被迫在产品净值高位建仓,既加剧交易损耗,又可能因规模膨胀导致策略变形。

  二是应对“波动—业绩—规模”的“不可能三角”。这三者的矛盾在基金圈尤为突出,许多明星基金因规模快速增长导致业绩下滑。因此,基金经理只能通过主动限购等方式控制规模,表面上是放弃短期利益,实则是为持有人争取长期收益最大化。这不仅是敬畏投资规律,更是对投资者信任的负责。

  在笔者看来,在基金公司做好规模控制的同时,持有人也要保持理性,这种双向奔赴才能形成“理性投资—专业管理—稳健回报”的正向闭环。

  三是监管新规下的主动适配。2024年9月份,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收益”。今年5月份,证监会印发关于《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杜绝以短期业绩排名为导向的不合理评价评奖活动”。在这种监管导向下,绩优基金限购已从单纯的规模管理升级为衡量基金公司责任感的标尺;同时,对持有人而言,理解限购背后的逻辑,才能避免“规模陷阱”;对行业而言,只有持续践行“投资人利益优先”,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限购成为优质基金的常态化管理方式,然而持有人在面对限购时,需理性分析、灵活应对,避免因短期不便影响长期收益,例如识别“真限购”与“假限购”。一般来说,真限购是在净值高位或规模接近策略容量时才被迫采取的举措,且基金经理会解释原因;而假限购则是为制造稀缺性采取的营销噱头,往往后续会快速放开。

  限购是责任,更是机遇。综合来看,绩优基金的限购举措,表面上是限制了持有人的申购自由,实则是基金公司以持有人利益为先的责任体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