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近期接连迎来“里程碑”式突破,点燃了市场热情。8月13日,沪深北三市全天总成交额达2.18万亿元,时隔114个交易日重回2万亿元上方;上证指数盘中触及3688.63点,创2021年12月14日以来新高。就在8月5日,两融余额更是时隔十年,重新站上2万亿元高位。
这两个“2万亿元”的出现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宏观基本面韧性、政策主动作为与流动性宽松形成的强力共振,清晰传递出市场信心显著修复、风险偏好持续提升的积极信号。
其一,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信心支撑。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坚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上半年经济数据亮眼: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高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水平,呈现出生产和需求平稳增长,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的良好态势。
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坚定。各个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新动能在积聚。经济底盘的稳固性和转型升级的确定性,构成了支撑资本市场行稳致远的核心底气。
其二,政策“组合拳”落地显效,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有效稳定市场预期。
新“国九条”引领的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显著修复了投资者风险偏好。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稳资金、稳杠杆、稳预期的举措,着力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市机制,增强市场韧性,推动市场回升向好。在市场交易活跃度与投资者信心同步提升的背景下,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释放积极信号。
政策效应的另一面体现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上,随着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上市公司“重回报”意识显著增强。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334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报或业绩快报,其中,299家实现盈利,218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年内已有385家上市公司披露中期分红(含中报和一季报分红)安排。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切实回馈,也彰显了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增强,为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三,A股赚钱效应提升,资金面进入正向循环,流动性宽松为市场注入澎湃动能。
一方面,央行通过降准、买断式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维持银行间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利率持续保持低位运行。今年以来,广义货币(M2)增速明显加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保持较高水平。7月末,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金融总量指标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显现。
另一方面,庞大的居民储蓄为市场提供了潜在动能。2022年至2024年我国居民新增存款48.8万亿元,储蓄存款余额累计增长47.6%,增速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长。2025年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162万亿元,在存款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提升,股市的相对吸引力日益凸显。
此刻,信心与资金共舞的浪潮已然澎湃。两个“2万亿元”的交响,既是市场对经济深层脉动和政策暖意的敏锐响应,更是流动性宽松环境下资金对优质资产的主动拥抱。但必须保持清醒的是,市场瞬息万变,股市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道理,回到投资的本质来看,未来市场保持活力的关键点,仍在于价值回归基本面。正视风险,坚定信心。我们期待新形势下,各方合力构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