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9%、8.8%、6.9%,继续高于经济增速。受访分析人士指出,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反内卷”等因素影响 7月信贷增速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较去年同期“8.7%”的同比增速放缓了1.8个百分点。
对此,银行业内人士分析指出,7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加上金融机构反“内卷”、挤出虚增空转贷款等多重因素影响下,7月信贷增速有所放缓。
此外,今年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对贷款数据的影响依然较大。“还原相关影响后,7月人民币贷款增速仍明显高于GDP增速。”分析人士称,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会对银行贷款产生置换效应,但长期看有利于缓释地方债务风险。
有市场机构研究估算,化债化险因素对当前贷款增速的影响超过1个百分点。去年11月以来,地方债务置换影响贷款约2.6万亿元,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对贷款的影响也接近7000亿元,还原上述因素影响后,7月末贷款增速会进一步提升。
贷款利率保持在低位新发放房贷利率约3.1%
贷款投向方面,记者从央行获悉,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从信贷资金价格看,贷款利率继续保持在低位,间接反映信贷较好满足了企业与居民的融资需求。央行披露,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为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利率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贷款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信贷供给相对充裕,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满足,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优惠。”分析人士表示,经过2018年以来多次降息,贷款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资金循环效率提升 M2M1“剪刀差”收窄
社融方面,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其中,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3万亿元,同比多增3613亿元。
政府债券增长依然是拉动社融增长的“主力”。分析人士表示,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明显提前,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带动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增速。
此外,7月末,M2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6%,M2与M1的同比增速“剪刀差”(M2同比增速减去M1同比增速)为3.2个百分点,自6月以来总体收窄,反映资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环效率提高。
“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活钱’。”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二者“剪刀差”明显收窄,与经济活跃度提升的趋势相符,表明各项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