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8月13日讯(记者石雨)近日,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新增确定了养老服务师等17个新职业,同期,《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从考试、职业能力、登记等维度对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进行系统性规范。
在保险机构布局的养老社区等场景中,养老护理员、老年评估师等角色已实践多年,但因缺乏统一标准,长期存在职责模糊、专业度不足等问题。此次职业认定标志着养老服务迈入专业化、标准化新阶段,为险企深耕养老产业提供关键制度支撑,也为人才培养确立精准目标。
“养老服务师的设立,是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由传统‘分工不明、门槛低’向‘岗位复合、标准严格’的跨越关键”,近日,蓝鲸新闻走访养老服务师李庆港与其所在的泰康保险旗下养老社区泰康之家,从一线视角解码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确立对于行业的影响。
从“护理员”到“服务师”:新职业定义养老全流程服务链
人社部等部门发布的新职业认定,明确养老服务师为从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需求评估、方案制订与实施、照护技术实施与培训指导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期,人社部发布《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从考试、职业能力、登记等维度对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进行系统性规范。
保险行业而言,“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并非全新概念。在此次职业认定前,养老护理员、健康管理师、老年评估师等岗位已在保险公司养老社区等服务场景中深度实践多年。但因为缺乏统一的职业认定与标准化的培训体系,角色边界模糊、功效发挥有限、专业水平参差等问题长期存在。
在保险机构加速布局养老产业的进程中,专业照护与管理人才是支撑其战略落地的核心要素。为此,多家险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引入或自建培训体系等模式,系统推进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与持续供给。
如今,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明确,标志着养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为保险行业深耕养老产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制度支撑;职业资格规定亦是为养老机构人才培养提供了精准的“靶心”。
“从我自身以及同事的感受来说,当介绍自己从事一线护理工作、照顾长辈日常生活时,外界往往容易产生刻板印象,简单认定为‘照顾老人’,对这个职业的认可度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的尊严感和吸引力”,李庆港向记者介绍了他昔日的无奈,“相比之下,‘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名称,不仅体现了工作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还在称谓上传递出更强的专业性和价值感。”
“新设立的‘养老服务师’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明确定义,旨在涵盖养老行业全流程的关键节点和多维任务”,泰康之家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分析道,其职业属性体现为服务“链条式闭环”,不仅要对老年人的各项需求做出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估判断,还要具备制定照护方案、执行和指导一线服务、质量管理和行业创新的全能型能力。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道,根据公开标准,养老服务师需熟悉政策法规、职业道德,掌握老年健康评估、心理干预、环境适老改造等多方面技术,并在服务流程中扮演包括培训、管理、转介、风控等多重角色。这意味着养老服务师并非独立于其他岗位的“补充”,而是在原有照护、健康管理、心理护理等分岗基础上的全能融合和专业升级,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到全生命周期”的全程服务。
在李庆港的视角中,“养老服务师”与养老护理员的核心区别在于两者的职责范围、专业深度和在整个照护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简单来说,养老护理员的角色更侧重于日常照护的执行层面。而养老服务师的职责则贯穿了整个照护周期的闭环管理,覆盖评估、制定照护计划、效果观察、复评等。”
“养老服务师的设立,是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由传统‘分工不明、门槛低’向‘岗位复合、标准严格’的跨越关键”,泰康之家相关负责人分析道,首先在服务内容与体系层面,专业岗位名实归一,原有大众认知中“伺候人”、专业性不强的养老从业队伍,经由新职业引领转向综合技能和交叉学科能力融合。其次,在行业标准化推进上,官方明确了从人岗要求、培训认证、职业晋级、考核评价、服务流程规范到风险控制的系统流程,显著提高了服务队伍质量和行业信任度。
从评估到定制方案:养老服务师的闭环照护管理
对于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李庆港在采访中介绍了其作为养老服务师的一套完整的照护流程。
养老服务师需要在长辈入住前,就主导或深度参与全面的专业评估,了解居民的照护需求及风险,运用诸如改良巴氏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Tinetti平衡测试(评估跌倒风险)、压疮风险评估量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全面衰退量表(GDS)等工具,并协同医生(进行医疗综合评估)、社工(心理社会评估)等跨专业团队,系统评估长辈的身体自理能力、认知水平、疾病状况及社会心理状态。
基于这些详尽的评估结果,养老服务师负责制定个性化的居民照护计划。在长辈入住后,他们肩负起协调与实施的重任,作为核心枢纽,组织调动“1+N”多学科服务条线(包括护理、康复、医疗、药师、社工、文娱、运动、餐饮、营养等),确保各项个性化服务精准落地。同时,持续观察服务效果和长辈状态的变化,并定期进行复评,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和优化照顾方案。
谈及个性化照护计划的制定,据李庆港介绍,为长辈制定照护计划是一个分阶段、动态优化的过程,“我们将其划分为初版、中期和定期(通常每三个月)三个版本的照护计划,确保服务始终精准匹配长辈的实际需求。”
初版照护计划即是基于入住前对老人的评估结果制定的,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老人,养老服务师会深度访谈其目前的照顾者,如居家保姆或子女,详细了解其个人生活习惯、偏好、涵盖饮食、个人卫生、排泄、睡眠等日常细节。综合所有评估信息和访谈内容,制定出初版个性化照护计划,此版计划是后续照护服务的基石。
长辈入住约一周后,养老服务师根据其实际适应情况、初期服务反馈以及更深入的观察,对初版计划进行全面审视和细化,形成中期照护计划。这一版本更加详尽,更能反映长辈当下的具体需求和适应状态。计划完成后,会对所有相关服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和学习,确保每位成员清晰理解,以便为失能长辈等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作为照护闭环管理的关键环节,养老服务师会定期(通常每三个月或半年)对长辈进行复评,跟踪其身体机能、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基于最新的评估结果,我们动态更新个性化照护计划。这种定期评估与更新机制,确保了服务方案始终与长辈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步。
应对人才留存难题,重塑价值认同,贯通成长通道
在李庆港多年的从业经历中,见到了照护人员更替与流失,持续涌入的“新鲜血液”往往专业素质参差——部分人员虽有经验却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专业训练;另一部分虽掌握基础知识,却在面对复杂的实际照护场景时临床处置能力不足。
这并非个例。专业照护人才的稳定培养与有效留存,长期以来一直是养老机构及社区运营中亟待破解的核心痛点。人员队伍的不稳定与专业能力的落差,直接制约着服务品质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老年人往往希望由熟悉的面孔在身边服务,所以我们尽量保持团队稳定,不希望队伍‘大进大出’,更不会靠‘洗牌’年轻人来降低人力成本”,泰康之家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述道,“我们希望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培训教育体系和有保障的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养老服务人才持续发展。如此,让人才得以沉淀下来。”
为了让人才真正沉淀下来,我们关注人员的持续成长。泰康之家的人力资源体系在大的框架下分为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一线岗位可以逐步往上走,比如最基层的护理师、康复治疗师、管家、活动文娱等专业岗位,每一个专业领域都可以往上成长,向上一级是专业主管,相当于基层主管,再往上就可以到大部门经理甚至总监级别。
“养老服务师不仅仅是单纯的照护提供者,更是连接评估、方案制定、技术培训、服务管理、创新研究等多维任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泰康之家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指出,“在当前银发经济需求快速增长背景下,这一职业对促进养老行业标准化、服务高质量转型及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养老服务师这个岗位目前看来人才需求庞大、成长空间广阔,社会认同度和薪酬水平有望随着政策支持与市场增长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