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金融总量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人民银行8月13日发布的2025年7月金融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8%,继续体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
从信贷结构看,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指出,信贷结构的优化表明当前促消费、强科技的政策组合拳效果较好,制造业开展长期投资的意愿明显增强。
数据显示,在M2同比增速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的同时,截至7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也较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至5.6%。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活钱”。4月以来,M1与M2增速“剪刀差”持续收窄,体现出当前资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环效率提高,各项稳市场稳预期政策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随着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能够更全面刻画金融总量增长的全景。数据显示,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3.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12万亿元,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继续保持同比多增态势。
分项来看,前7个月政府债券累计净融资同比多增4.32万亿元,是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主要支撑因素。鉴于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中信证券研报预计,在上年低基数叠加政策指引下,三季度政府债券继续提速发力,社会融资增速中来自政府债券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债券融资增速整体快于信贷融资,以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盛松成指出,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为通畅,也更好与经济转型相适配。
贷款作为企业融资渠道之一,在7月不仅受到季节性因素扰动,还受地方政府化债、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等外部因素影响。截至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而上月为7.1%。
作为传统信贷“小月”,近年来7月贷款投放普遍呈季节性回落。6月恰逢金融机构半年报披露,部分机构会出现短期调整信贷投放节奏、拉高6月数据的情况。6月也是企业半年期经营结算的重要时间窗口,大量企业面临货款回收、债务偿还、资金清算等刚性需求。
同时,存量隐性债务置换政策仍在持续影响贷款增速——大量以高息短贷形式存在的隐性债务随着债务置换转化为低息长债,进而在短期内拉低贷款增速。据市场研究估算,化债、化险因素对当前贷款增速的影响超过1个百分点,还原化债因素影响后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接近8%。
近期多个行业“反内卷”也是影响短期信贷波动的新因素。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随着近期相关部门推动破除“内卷式”竞争、推进清欠企业账款的成效逐渐显现,可能使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有所下降。
过去一个月,我国利率水平继续低位运行。数据显示,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同比分别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利率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信贷供给相对充裕,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优惠。目前,多地在推行“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未来企业融资成本有望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