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下,A股再融资市场呈现“暖意与审慎并存”的特征。一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持续强化,国有银行为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纷纷开启再融资;另一方面,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上市公司响应号召,通过再融资扩大产能和加码研发,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这两大主线共同构成了再融资市场新变化的底层逻辑。
从公司角度来看,优质标的成为再融资主力。与此同时,监管层对再融资审核展现出一定包容性,今年前7个月,实施定增公司中,发行前一年非盈利公司数量占比、平均资产负债率较去年均有所提升;发行前一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虽小幅超越2024年,但低于2021年至2023年的年平均值。
政策面改革深化为企业融资铺设“快车道”,再融资市场或将保持增长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年内再融资通过审核尚未实施的公司接近60家;8月份以来,发布定增及可转债预案的公司合计超20家。
然而,再融资审核“松绑”并不意味着放松。今年以来,再融资项目终止实施(含股东大会未通过)的公司超百家,其中主动撤回的公司有20余家。甚至有公司距离再融资成功只差“临门一脚”,在中国证监会注册通过后又主动撤回。
这背后既有公司战略调整、财务状况变动等因素,更离不开监管层对融资环境的严格把控。根据交易所问询函的问题,交易所问询重点指向前次募投项目资金使用进度、本次募资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是否存在过度融资、资金是否投向主业等。数据显示,截至最新公告日,主动撤回的公司中,存在“过去5年1次或2次定增”的现象,也有公司“IPO募资未用完”。
值得注意的是,再融资对企业的长期价值释放往往存在时滞。数据显示,上市公司通常在再融资后第2年甚至第3年,财务杠杆才逐步改善;尤其是科技、医药等行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特点,短期内盈利难度较大。这也意味着,对战略投资者而言,需要以更长远的视角看待企业成长,承担起“耐心资本”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