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后,近日出台的消费贷款领域“国补”政策正以创新姿态登场,并有望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精准推动消费领域供需两端进一步改善,释放更大消费新动能。
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通过“即买即减”的补贴方式有效激发了消费热情,让许多消费者享受到了切实的优惠。此次出台的针对个人消费贷和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贷的贷款贴息政策(下称“双贴息”政策)延续了财政直补优势,以降低付息成本的方式让使用贷款的个人和经营主体直接受益。
财政贴息除了能直接惠及贷款使用人外,其另一大特点就是能够精准识别有效需求。公共资金宝贵且有限,不论是消费品以旧换新,还是“双贴息”政策,每一笔财政支出都要“花在刀刃上”,而以补贴的方式恰恰可以避免“撒胡椒面”,实现消费有效需求的精准识别和补贴。
不同于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双贴息”政策是财政和金融的又一次协同发力。过去多年,我国在“财政贴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联手激励金融资源加力支持特定领域方面有多次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也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一次中央财政首次将贴息对象从企业等经营主体扩容至个人,也是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的又一创新探索。
财政与金融的再度联手,其中市场化、法治化是一以贯之的不变准则,这体现在政府“有形之手”的不越位、不缺位。一方面,贷款放给谁、以什么价格放贷、监测贷款是否用于正途,这些审核决策的主体依然是金融机构;另一方面,贷款让利的成本由财政资金而非金融机构承担,可以兼顾促消费与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对金融机构形成良性竞争的正向激励。
好的政策既离不开实施前的深入研究与巧妙设计,也离不开实施后的及时监督与查漏补缺,特别是涉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更要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防范“跑冒滴漏”的套利行为。“双贴息”政策落地后,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加强贴息资金审核和贷款资金使用跟踪,让好政策惠及真正有需要的个人和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