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翻开中国经济半年报,新质生产力增势明显。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体现出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创新要素的深层逻辑。
近期,多地多部门接连出台举措,从明确创新方向、推动要素流转、深化改革力度等维度全面发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的环境。
锚定产业需求
校准科技创新“坐标系”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前提是让科技创新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这种“需求牵引”既体现在企业微观实践中,也蕴含于政府宏观引导里,形成“企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的良性循环。
在企业创新一线,需求导向的技术突破已结出硕果。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发酵车间里,看不见的微生物正在AI算法的精准调控下高效“工作”,产出的天然香兰素纯度与产量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5年7月,该技术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成为企业以创新响应产业升级需求的生动注脚。
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则为需求与创新的对接提供了制度保障。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进一步细化了产业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到2027年,数智技术在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环节广泛应用,带动机械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供应链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七部门近期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既瞄准了该技术在医疗康复、工业交互等领域的现实需求,也布局了未来数年的技术攻关方向。
畅通要素循环
激活产业生态“动力源”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与优化配置。当前,各地正通过搭建转化平台、完善金融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等举措,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概念验证平台的建设,成为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节点。7月发布的《上海市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面向前沿科技、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系统布局、开放共享,推动重点任务清单、未来产业基金、项目经理人、集聚区建设“四位一体”,建设一批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
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则让要素流动更具靶向性。2025年江苏省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近日启动。江苏省科技厅将重点支持领军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发展需求提出技术攻关方向,整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
金融支持的精准滴灌,为要素流动注入“活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优化金融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蕴峰表示,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金融支持将为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深化制度创新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从知识产权保护到科技评价改革,从要素市场化配置到开放合作机制,一系列制度创新正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扫清障碍、夯实基础。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牛鼻子”。2025年9月1日起,《石家庄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条例结合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措施,为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10月1日施行的《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则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明确对算法、基因序列等新型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建立“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的立体维权网络。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通过先使用后付费、专利开放许可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探索建立先使用后付费的风险补偿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林山认为,深度融合的落点,是塑造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深度融合,目标绝非闭门造车,而是要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新兴支柱产业,打造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