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绵延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的海岛岸线,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到如今造船业全产业链领跑全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海上黄金旅游线、深海能源开发点亮万家灯火……我国海洋产业开拓出一片蔚蓝的海洋经济新空间,悄然完成从“耕海牧渔”到“智驭深蓝”的华丽转变。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初步估算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科技创新无疑是驱动这一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
海洋经济从传统资源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保障国家生态与能源安全、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当前,全球“蓝色经济”战略加速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从传统资源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得益于海洋观测、资源勘探、智慧渔业、深海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产业提质增效获得新动能。
科技突破资源勘探瓶颈,实现精准高效开发
我国海洋资源分布广、环境复杂,受气候、潮汐等自然因素制约明显。传统依赖经验与人工作业的勘探方式效率较低且难以兼顾生态保护。如今,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对海洋资源的精准勘探与实时动态监测能力。
2024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利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成功完成南海深海稀土矿和油气资源的科学采样任务,极大提升了资源勘探开发的科学性、安全性与效率。深海智能装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也有效降低了深海油气开采、海上风电建设等高难度、高风险作业的成本与安全风险。
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低碳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持续快速增长,漂浮式发电于今年实现商业化投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2024年增加值大幅提升9.1%,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已突破每日285.6万吨。
在实践层面,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基地引入5G远程监控与智能诊断技术,使风电机组运维效率提升约40%,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万吨;广西北海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结合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科学选址与效果评估,成功恢复了蓝碳生态系统,为增强海洋碳汇能力提供了创新范例。
智能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提升效率与质量
智能化技术正深度融入传统海洋产业,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提升。
浙江舟山依托北斗卫星定位和大数据平台构建智能渔船管理系统,显著提升渔获率并降低燃油消耗。福建宁德的大黄鱼深海养殖网箱,采用水下摄像监控和溶氧传感器实现精准投饵,减少饲料浪费,有效防控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广泛应用无人化作业设备和智能调度系统,单船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显著缩短至24小时以内。同时,科技创新推动我国造船业向绿色高端迈进,2025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量达2413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达4433万载重吨,三大指标全球市场份额持续领先。甲醇双燃料散货船、氢预留油船等新型绿色船型的设计与建造能力获得国际市场高度认可。
国际合作深化科技共享,拓展发展空间
开放合作加速了我国海洋科技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海洋科技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北极航道联合科考、东南亚海洋生物多样性联合调查等项目,促进了技术共享与数据互通,显著增强了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海上风电、现代化港口及渔业加工等项目建设,将国内成熟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有力提升了海洋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未来,需持续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深化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强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并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规则制定。通过这些举措,将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其实现更可持续、更健康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卫
科技赋能海洋装备智能运维
近年来,我国海洋装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建造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我国现有商用船舶12.5万艘、海上风电平台近7000座、海洋油气平台300多座、海底管道超9000公里,这些设施长期在恶劣海洋环境中运行,面临着风浪、腐蚀等多重挑战,定期运维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海上设施运维仍存在“重建造、轻运维”的结构性矛盾:80%作业依赖潜水员,安全风险高;深水作业所依赖的大型作业级机器人,设备成本昂贵,操作费用高。实现运维的“无人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发展,海洋运维正迎来革命性变革——今年5月,我国首套深水海管铺设智能监测装备“海卫”系统成功海试,实现了1500米深海监测全流程无人化,关键参数识别精度达95%;7月,中船集团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智海·图灵”海上人工智能平台等六项创新成果,推动AI与船舶工业深度融合。
尽管如此,相比无人驾驶、低空经济、高空经济等发展,深海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仍任重道远。深海工程设施的水下运维作业呈现“三复杂”(结构复杂、环境复杂、施工复杂)和“三高”(水深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自动化要求高)的挑战。
笔者建议,要实现“新兴科技产业”到“传统船舶海洋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无人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应并行发展,而不能“串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真正的一线“用户”(船员、捕捞业者、产业工人等)乐于使用,通过扩大应用场景来加速提升产品成熟度。近年来,我国深海智能运维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涉海央企与创新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可以预见,随着智能监测、无人运维等技术的突破,智能运维能力将成为“蓝色基础设施”的标准配置,为油气开发、海上风电等战略产业提供坚实支撑。这场由科技驱动的海洋装备革命,不仅将破解深海资源开发瓶颈,更将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研究员、上海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哲
传统牧渔的“看天吃饭”正被改写为“知天而作”
海洋牧场作为践行大食物观和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运用了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对传统的近海渔业进行了一场深刻变革。通过科学选划区域,多元融合现代科技,现代化海洋牧场在构建起资源养护、生态友好、高效产出的新型海洋渔业生产体系。
当下,为解决近海资源衰退、传统养殖空间受限等产业瓶颈,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一场从浅滩走向深海、从粗放迈向智能的渔业革命正在我国辽阔的海域澎湃展开。
目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正深度融入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运维,传统牧渔的“看天吃饭”正被改写为“知天而作”——在海洋牧场区,智能浮标、水下机器人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及鱼群活动,大型桁架网箱和养殖工程实现饵料投喂精准调控;先进的声学探测、卫星遥感技术构建起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对整个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透明”感知。广东“湛江湾一号”等大型智能化深水网箱,以绿色能源自供给、全电力推进、动力定位等现代科技逐浪深远海,单座平台年产名贵鱼2000吨;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通过“水、氧、料、光、污”五要素智能集控,为三文鱼打造最佳生长环境,产能与供应稳定性同步跃升……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89个,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政策东风与市场需求驱动下,海洋牧场正加速“破圈”。海洋牧场与海上新能源开发、海洋生态旅游、海洋科教文化等融合,形成了“新能源+”“渔旅+”等多元化的海洋牧场发展模式——阳江“明渔一号”把海上风机基座升级为智能网箱,年发电6.8亿千瓦时并能够育2000吨金鲳,“新能源+海洋牧场”让每一度电都跃动着鱼群的鳞光;大连獐子岛、烟台养马岛把牧场扩展为实时可视的“海上网红”观光、垂钓、科普综合体,年接待5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3亿元,“渔旅+”让碧海成为城市会客厅。
随着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涌动,一座座集科技、生态、高效、安全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将持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修复海洋生态、壮大蓝色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