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已成为我国深化贸易体制改革和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内容,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要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的示范作用,依托其制度集成创新、规则标准对接、产业协同开放等独特功能定位,系统输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中国方案”,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转型注入新动能。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的多维目标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助力供给侧提质和需求侧扩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的经济目标。一方面,通过规则对接与技术赋能,内外贸一体化能高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通原材料采购、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精准承接全球产业链升级趋势,引导企业重塑生产体系,实现“同线同标同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外需求的适配性。另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可以大幅拓宽市场边界,既能通过“外贸优品中华行”等活动使企业出口转内销,将外贸优质产品导入国内市场,释放内需潜力,又能将国内高质量产品推向全球消费者,实现国内外销售渠道融合,激活国内市场对国际循环的牵引力,通过市场双向反馈,倒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
打破市场分割,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的制度使命。一方面,我国内外贸制度差异导致“玻璃门”现象长期存在,监管规则、认证体系及技术标准双轨运行。通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内外贸一体化能有力消除国内国际市场规则差异,实现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检疫、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衔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内外贸政策在目标、工具和执行上相对割裂,通过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协同机制,可避免因政策差异导致的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同时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内外贸融合发展需求,亟需用数字技术重塑要素配置空间维度,推动要素组合方式从行政分割向制度、市场驱动型转变。
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突破国际分工低端锁定,培育新型动态比较优势,推动我国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的战略诉求。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能突破传统竞争优势,改变贸易分工格局和嵌入全球价值链方式,推动竞争基础从要素价格优势向创新能力跃迁,加速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竞争优势,从比较优势的被动承接转向动态竞争优势的主动培育。另一方面,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外贸一体化可以有效培育规模经济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利用全球经贸合作载体带动国内技术标准输出,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国际规则制定权,依托规则输出优势,创新全球经济互动范式,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经济秩序,显著增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议程设置能力。
聚焦自贸试验区核心定位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
第一,系统集成制度创新,破除内外贸分割的体制障碍。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通过系统化集成式创新,提供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一是消除内外贸制度性差异。针对传统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痛点,纵深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将出口商品质量管控体系复制延伸至国内市场,实现内外贸产品在认证标准、质量检测等环节监管一致性。同步推动外贸产品与国内渠道对接,通过标准统一、产销协同和品牌培育,增强企业对冲外部风险能力。二是破除行政性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约循环的卡点堵点,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内卷式”竞争乱象,统筹贸易、数据安全流动等环节,减少行政干预,建设更高标准的统一大市场。三是创新数字技术监管模式。建立跨境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在海关通关、保税物流等应用场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监管,缩短通关时间。依托“数字口岸”平台整合金融、税务、外汇等功能模块,构建“单一窗口”协同服务模式,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第二,全面对接高标准规则,降低内外贸转换成本。自贸试验区作为内外规则创新对接的“国际枢纽”,通过立体化改革举措,有效降低内外贸制度性转换成本。
一是创新性改造国内规则体系。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趋势,瞄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前沿,将高标准经贸规则和片区功能定位相结合,在数字身份国际互认、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先行突破,推动本土规则创新性改革,打造兼具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特色的规则体系。二是建立国际标准跟踪转化机制。建立国际标准动态跟踪转化系统,重点突破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商务等领域标准编译,同步推进环境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转化,将实践验证的经贸规则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及自贸协定向国际推广,为全球经贸规则重塑提供“中国方案”。三是深化区域国别规则对接。针对重点市场,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拉美、中亚等国家建立“国别适配”对接机制,立足各国资源禀赋开展通关便利化、跨境支付结算等领域压力测试,实现原产地规则优化与标准互认突破,形成“一国一策”定制化方案,优化跨境产业链布局。
第三,赋能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内外贸市场双向拓展。自贸试验区作为产业协同联动的赋能平台,通过打破产业空间阻隔和制度藩篱,形成优势互补、效能倍增的内外贸发展范式。
一是打造差异化优势产业集群。聚焦生物医药、航空维修等领域,将制度创新深度定向嵌入产业链条,以“一域一特色”错位协同模式打造差异化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制度+产业+创新”联动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矩阵。二是构建立体开放的跨区域分工体系。以“区内集聚、区外协同”模式突破空间限制,区内加强与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联动,释放产业链集群效应;区外完善跨试验区产业联盟协调机制,实现研发设备共享、标准互认和利益共担,构建立体开放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三是贯通内外贸的产业发展生态。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双向开放合作,创新“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通过跨境电商综试区与数据要素试验区联动,形成商贸带产业出海、产业促商贸升级的内外贸贯通格局。
第四,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提升内外市场服务能力。自贸试验区作为区域开放的核心动力,通过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向互济。
一是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示范领军企业。依托产业链集群实施“强链育企”工程,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重点提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渠道建设等核心能力,支持构建国际化营销网络、物流体系与售后服务体系,带动上下游协同开拓市场。二是创新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建立“政银企”协同平台,实施中小微外贸企业“清单式”分级管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覆盖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供应链融资方式,缓解企业转内销资金不足、收款周期长等难题。三是构建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国内出口标准、通关流程、国际市场准入规则的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加快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境外港口的跨境运输合作,推进沿海内河港口“铁水联运”体系建设,加速海外仓布局,拓展国际航线网络与运输服务辐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