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指出,8月12日,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年贴息比例为1%,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政府出资替代银行单边让利,有助于呵护息差,撬动信贷投放。7月31日国常会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8月以来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等多家银行积极响应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政策预期向好,把握银行结构性机会。
全文如下
华泰 | 银行:消费贷迎贴息,扩内需再加码
核心观点
消费贷迎贴息,扩内需再加码
8月12日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年贴息比例为1%,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政府出资替代银行单边让利,有助于呵护息差,撬动信贷投放。7月31日国常会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8月以来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等多家银行积极响应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政策预期向好,把握银行结构性机会。
明确支持范围,年贴息比例为1%
本次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对象为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特定领域消费;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贴息。贴息利率为年化1%(相当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的三分之一)。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其他消费金融公司,鼓励地方财政对其他金融机构给予贴息支持。贴息流程方面,中央财政预拨资金,省级财政部门审核拨付季度贴息资金,政策执行期满后清算。政策期限为2025/9/1/至2026/8/31,到期后视效果研究延长或扩大支持范围。
财政资金补贴,呵护银行息差
政策核心是政府出资替代银行单边让利,有助于呵护银行息差。本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采取中央与地方财政承担90%和10%贴息资金,通过预拨、季度审核与清算流程确保资金高效直达。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刺激依赖降息降准的路径,通过财政资金补贴的方式释放消费潜力。相较于单纯银行让利,财政分担贴息成本缓解银行盈利压力,进而呵护银行息差。当前监管重视银行息差压力,25年5月1年期LPR下调0.1pct至3.35%,而5年期利率维持不变,非对称降息缓释息差下行压力,亦体现政策对银行盈利的呵护。
撬动信贷投放,释放消费潜力
贴息政策以财政杠杆撬动信贷规模扩张,优化银行资产结构。财政资金对特定贷款利息进行直接补贴,可以降低居民购置大宗商品、提升生活品质的信贷门槛,直接释放消费潜力。居民实际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提升贷款意愿,银行在保持定价水平(消费贷利率普遍3%以上)前提下扩大客群覆盖,可以避免因利率竞争压缩息差,同时银行可以在不追寻客群过度下沉的同时实现消费贷扩容。此外,政策要求贷款聚焦优质场景(如家居家装、汽车),降低资金挪用风险,保障信贷可持续投放。
政策范围延展,促消费再加码
此前已有四川、重庆、杭州余杭等地在区域范围内实施消费贷贴息政策。2024年10月四川省财政厅发布相关通知称对2024/10/1至2025/3/31期间,银行机构向省内居民发放的1年期及以上,且贷款用途为汽车购置、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耐用品4类商品线下消费贷款,财政部门按照年利率1.5%、单笔不超过3000元给予居民1年期一次性贴息。重庆、杭州余杭亦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进行贴息,贴息限定范围略有差异。本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中央层面首次实施,衔接 7 月31 日国常会“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号召,精准激活消费需求。
风险提示:经济修复力度不及预期;资产质量恶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