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冉黎黎北京报道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关于人形机器人,今年大会呈现出了哪些关键的行业趋势?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的演进逻辑是什么?如何看待市场上对于人形机器人实用价值的质疑?
针对上述问题,大会期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国地中心是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首个国家级公共平台,2024年5月在上海揭牌成立。
江磊表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应该分三步走(先文娱、再工业、后家庭)。过去,新能源汽车产业沿着“三步走”的路径发展,如今已实现商用化,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25年,能否将这25年的发展过程压缩至5到10年是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课题。
从今年大会来看,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选择更为全面,市场也已经开始关注餐饮、文娱等规模化赛道。未来,看好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人要慢慢超过不看好的人。
当前,科创型中小企业还面临生存困境问题,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果想要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需要先把操作系统、云设施建立起来,而AI领域具备软实力的企业则可以涉足硬件领域,将自身大模型通过可接触的硬件呈现出来,软硬一体化应该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产业化“三步走”
《21世纪》:你提到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应该分三步走,即先发展文体娱乐服务,再进入工业领域,最后进入家庭民生场景。这背后的技术演进逻辑是什么?“三步走”里每一步骤预计所需的时间周期多久?
江磊:过去,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沿着“三步走”的路径发展,如今已实现商用化,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25年。现在在讨论人形机器人时,能否将这25年的发展过程压缩至5到10年,这是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课题。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通过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凝聚共识,实现开源开放,极致地整合各方资源。我们设计的“三步走”战略,正是考虑到文娱领域对智能体验要求较低,让机器人硬件率先进入各个赛道,在真实环境中收集用户数据,进而解决机器人的智能问题,对应的是从遥操作向半自主、再向自主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为这一轮人形机器人发展开出的一方良药。
过去,机器人企业往往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控制程序上,而硬件则相对简单。我们希望在短时间内(如一两年)改变这一状况。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市场上可以迅速选择到合适的硬件,随后吸引更多人开发软件,最好形成类似应用市场的模式,然后再形成一个繁荣的发展局面,这是我们的大概思路。
这也是我们设立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初衷。当时,我国已有一个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那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还需要设立吗?这背后的考量就是,将产业发展周期从20年、25年压缩至10年的目标,这两个创新中心将发挥重要作用。
《21世纪》: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你观察到哪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趋势?
江磊:第一点是今年有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整机产品选择更为全面。去年许多机器人厂家还在研发阶段,而今年很多厂家已直接展示产品,可以拿到实物。
第二点是产品与AI大模型的适配度越来越高。一个模型如果能适配多个平台,一旦这种模式打通,将形成聚集效应,如同安卓系统与安卓手机一样。如此一来,硬件厂家可专注于硬件,AI厂家可以专注做AI。
第三点则是我反复提及的,大家已经开始关注餐饮、文娱等规模化赛道。我相信,也许明年下半年,商场转角、酒店等场所都将有人形机器人铺货,这一市场潜力巨大。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目前要进入工业、进入家庭还有一定的路要走。
软硬突围
《21世纪》:你之前提到,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更多地观察科创型中小创新企业的困境,目前创新中心观察到了哪些主要的困境或难题?
江磊:主要是生存困境问题,分为两类企业来看,第一类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当前,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想要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比如一些从事核心零部件加工、冲压件生产的企业,他们会询问能否加工机器人,但这只是换品类,而非换赛道,企业转型一定要以数字经济为驱动。对这类企业,我建议其推进自身转型升级,适当降低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的投入,先把操作系统、云设施建立起来,搭建垂类大模型与数据工厂,在这些方面把“课”补好后,再推进制造业转型。
第二类是像AI企业这种具备软实力的企业。如今,许多处于金字塔底部的AI企业其实也面临困境,视觉识别、门禁等市场已趋于饱和。对于这类软实力企业,我建议其涉足硬件领域。例如,可以开发电子宠物,将自身大模型通过可接触的硬件呈现出来。软硬一体化应该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21世纪》:市场上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实用价值仍有质疑,如何看待这些质疑?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如何才能聚焦到自己的市场?
江磊:通过今年的大会,我感受到一个显著特点:看好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人要慢慢超过不看好的人。我一直认为,市场上已经有许多人通过这一赛道获利,那些不看好人形机器人、没有赚到钱的人,问题在于自身,而非赛道本身。
比如,银河通用目前估值已超百亿。据我们观察,选择“AI+机器人”路径、正确布局的企业大都是可以盈利的。没有盈利的企业,可能是因为没有顺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范式。许多机器人公司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它们不愿意在操作系统和芯片上投入资金,但这就导致它们所在的赛道很拥挤,市场表现也不是很好。
《21世纪》:近期宇树科技等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迎来“订单潮”,这是否代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已经来到新的节点?
江磊:目前的“订单潮”还不能算是代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到了一个节点,应该说是行业热点催生的一波“订单潮”,这背后也是我国规模化市场的一个重要特色。如今举办婚礼,如果现场缺少一台人形机器人,似乎档次就不够高了。我国能够为高科技提供充分的市场化土壤,因此只要企业能够实现正向盈利、持续存活,就应鼓励它们探索新方向。反之,如果认为这不是一种发展方向,则可能在这个时代逐渐掉队。
《21世纪》:当前人形机器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态势是否健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促进产业协同创新、优化产业生态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江磊: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产业发展速度过快,开源社区明显无法满足产业需求。我们努力了一年,今年将相关成果捐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要求组建SIG专业分组,邀请各方参与,如此一来,这个开源社区就不再局限于一家公司,而可以成为国家级开源社区,从而更好地推进开源工作。
其二,是关于标准的讨论,涵盖数据标准、硬件标准以及概念定义标准。例如,当前大家正在探讨轮式人形机器人是否属于人形机器人范畴,以及其发展方向。此外,针对通用性检测评定标准,我们也在开展讨论。总体而言,开源与开源生态建设以及标准制定,是我们下一步的主要发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