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题:观鸟经济持续升温催生消费新业态
新华社记者戴锦镕、林凯、胡了然
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记者在多地走访看到,公园、湿地内不少“追鸟人”手持望远镜、肩扛长焦镜头,捕捉着珍稀鸟类影像。
近年来,我国观鸟爱好者人数呈持续增长态势,《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3》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内地有统计的省区市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有约34万人。观鸟逐渐从专业爱好走向大众休闲,催生出一个涵盖文旅、康养、教育等领域的产业链,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小众爱好走向大众市场
8月13日上午9点,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扎龙湿地,数十名观鸟爱好者架起相机,静待丹顶鹤当天的第一次起舞。
“每年5月至10月是扎龙湿地的旅游旺季,很多人专程从广东、上海等地赶来,就为拍下丹顶鹤的起舞瞬间。”扎龙生态旅游区讲解员赵丹说,“今年1至7月,景区就接待游客58万人次,观鸟旺季时周边民宿更是一房难求,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订才行。”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平台已有超5万名用户,2023年度新增鸟类相关记录量近360万条。
在抖音,观鸟话题的播放量超7亿次;在小红书,观鸟相关笔记讨论量超过700万,阅读量超过10亿次。小红书今年4月发布的《观鸟趋势报告》显示,观鸟这一小众爱好正在年轻群体中快速普及,近一年观鸟相关笔记发布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1.2倍。
齐齐哈尔观鸟爱好者胡筱文对此深有体会:“观鸟社群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鸟会友’。”她和朋友成立的摄影俱乐部承接过200人规模的观鸟团,每年接待观鸟游客超5000人次。
鸟儿们的访客人群在持续扩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么等新寨的飘海鸟塘,每年吸引着贵州、重庆、广东等地游客,英国、法国、西班牙和韩国等国家的观鸟爱好者也络绎不绝。
塘主飘海说,2024年鸟塘接待的近3000名游客中,80%是鸟类摄影爱好者,“一个人来了觉得好,能带动一群人来”。
“观鸟活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是人文情怀与生态旅游有机融合的特色载体。”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说,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进一步普及,这类亲近自然、富有趣味的特色活动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观鸟+”丰富消费业态
当前,观鸟经济正从单一观赏向多元化消费场景延伸,推动产业向品质化、个性化升级。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传统观鸟模式,更催生了文旅新业态,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
“嘘!(斑头大翠鸟)来了,注意!”在福建省明溪县中溪村“鸟导”谢芳林的提醒下,中溪村观鸟点内传来一连串快门声。
“一趟下来,大概能赚个1000元,可真是沾了小鸟的光。”谢芳林说,明溪县像他这样的“鸟导”有30多人,从行程规划、住宿安排到鸟类定位、拍摄指导,甚至细致到器材选择和参数设置,为观鸟的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明溪县观鸟产业规划下,有1100余人以不同方式从事观鸟有关工作。今年上半年,明溪县接待国内游客78.40万人次,旅游收入6.82亿元。观鸟经济带动相关创收超6000万元,“观鸟+”成为当地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观鸟经济的辐射效应正在多地显现。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回族村的“候鸟书屋”内,暑期研学团的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员介绍鄱阳湖不同种类的候鸟。自2021年开放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
2025年1至6月,九江市观鸟客流量约49万人次,旅游增收1428万余元。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戴年华表示,通过拉长生态资源长板、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当地在“观鸟+”产业的带动下,不断探索鄱阳湖大旅游圈的发展方向。
在云南西双版纳,定制观鸟游方兴未艾。“有的客人专门追着鸟迁徙路线走,我们会帮他们规划山谷徒步观鸟环线,团费在每人300元以上。”飘海说,“以前不懂,现在知道每只鸟都是金凤凰'。”
观鸟旅拍、文创、农产品销售……福建省明溪县文体和旅游局局长钟茂桂说,当地观鸟相关收入结构多元,通过生态全链条服务留住游客。
观鸟经济如何“飞”得更远?
“观鸟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不能把观鸟鸟塘当成赚钱的工具,保护鸟类的初心始终不能变。”西双版纳植物园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研究组副研究员罗康说,可以通过组织观鸟活动,让观鸟者在感受到生态之美的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部分观鸟人士在实践中的不当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田家龙建议,大家在观赏和拍摄野生鸟类时,要顺应鸟类活动规律,不要打扰鸟类交尾、孵化等活动,注意保护野生鸟类的栖息地。
“应规范观鸟鸟塘的隐蔽棚距离、投食季节周期以及邻近鸟塘的间隔距离等标准,尽量还原自然的鸟类生存环境。”罗康说。
业内人士建议,可依托院校建立观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进行相关政策法规、观鸟旅游、环保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吸纳高素质鸟类爱好者担任兼职“鸟导”;培养乡村科普员、宣传员,全方位、多层次传播爱鸟护鸟理念。
多名受访专家表示,观鸟经济的核心在于“平衡”,要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
推动特色观鸟文旅产品发展,一些地方已经在行动。江西省利用水域独有优势,推出鄱阳湖“观鸟+旅游”精品线路;福建省明溪县培育了12个以生态观鸟为主的森林康养基地……
“未来各地还可结合节庆赛事、独特民俗和历史文化等,推出更多深度体验项目。”熊海峰说。
田家龙表示,在政策引导、科技支持与基层实践的合力下,鸟类资源正从生态账本上的“保护对象”,逐步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