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14日电(记者董道勇)近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两项政策正式发布,备受市场关注。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是当前和未来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两项贷款贴息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的联动,支持促消费、扩内需,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居民消费弹性。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十项重点任务之首。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根据本次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的,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为了释放服务消费的潜力,需要有更高品质的供给,本次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政策正是立足这一痛点,贴息对象是向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银行贷款,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是100万元,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
在8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的联动,支持促消费、扩内需。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分析,个人贷款贴息政策、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分别从需求、供给两端作用于消费,有助于稳定和进一步扩大消费弹性。由于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有较多限制条件,很难准确估算受益的消费贷款规模,但其信号意义较为明显,贴息领域均是目前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的领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采取“先扣减,后审核”的方式,由相关贷款经办机构直接在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提高消费者幸福感、获得感。从消费范围来看,覆盖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领域,有助于实现政策接续,进一步提振耐用消费品换新需求。同时,贴息覆盖诸多服务消费领域,有望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主动力。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财政和金融的配合,以放大公共资金的乘数效应,扩大政策覆盖面。这次两项贷款贴息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的联动,支持促消费、扩内需。
“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两项贴息政策,目的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通过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廖岷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说。
钟林楠表示,贴息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稳增长的典型举措,此前我国也有过类似尝试。他认为,财政与货币协同一方面有助于最大化政策效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拓宽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边界与空间,比如贴息政策可以在不降低银行资产收益率保持银行息差的情况下定向支持特定领域。
“逻辑上讲,在私营部门加杠杆意愿偏低的环境下,政府部门的加杠杆可以带动两大政策条线的相互影响——社融中政府债的比重明显升高、政府债投资对M2的拉动率升高、财政收支与发债对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影响加大等。”钟林楠说。
鲁政委也认为,与央行再贷款政策相比,财政贴息不会额外投放流动性,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也更加灵活。不过,他也表示,为缓解当前剔除房贷的消费贷款增长乏力、充分发挥贴息的效应,还需要疏通居民部门消费和负债意愿较低、银行零售不良率上升两大堵点。
招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表示,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服务业经营性贷款的两项贴息政策将利好信贷尤其是经营性贷款恢复,利好银行和宏观流动性。由于贴息贷款经办银行主要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以利好上述银行相关贷款领域市占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