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8月14日电 题:“以绿生金”造就“亿元村”——重庆奉节绿色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赵佳乐、蒋彤、韩佳诺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万亩橙林……漫步在位于长江南岸的重庆市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空气清新,满眼绿意。
记者近日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重庆奉节,探寻这座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县城如何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这是在大坝村拍摄的山水风光(2025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蒋声雄摄
“大坝村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取得这些荣誉的秘诀就藏在这‘满眼绿意’中。”永乐镇党委副书记高成国说,一开始,大坝村的产业就是红苕、洋芋、玉米“三大坨”,山上常光秃秃一片,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近年来,大坝村坚持修复绿色生态底色,依托山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脐橙等特色产业。脐橙树不仅能减少水土流失,还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大坝村共种植脐橙1.2万亩,总产值1.8亿元。
为了守护生态,大坝村在全村推行脐橙绿色种植技术,用诱虫灯、诱虫板等代替农药的使用;鼓励果农种植豌豆、三叶草等果园生草,以起到保水固氮的作用。得益于这些绿色种植技术,大坝村每年可减少化肥使用超300吨、减少农药使用约4000升。
万亩橙林让荒山“披绿”,越来越好的生态还让大坝村的居民吃上了“旅游饭”。“现在乡村旅游热度高涨,大坝村也依托‘临江美景’‘花果同树’等景观打造了多条旅游线路,年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高成国说。

村民在大坝村的橙林中工作(2025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蒋声雄摄
大坝村村民方刚原本在奉节县城打拼,看到家乡建设越来越好,便决定回乡寻找机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村子里开了一场直播,没想到作为背景的三峡风光竟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点赞。在那之后,我坚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家乡的山水、橙园,收获了上万人关注。”方刚说,脐橙成熟时,他还会用自己的账号帮助其他村民直播带货,一年可以卖出数百吨脐橙。
大坝村是奉节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缩影。
奉节曾是全国产煤百强县。“黑色经济”的背后有着一组让人心痛的数据:奉节的森林覆盖率跌破30%,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68%。
奉节县青龙镇大窝社区曾是奉节一磺厂所在地。工厂最高年产硫磺超7000吨,1998年转产煤矿。资源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土地常年受硫磺侵蚀,水土流失和庄稼地石漠化严重,矿区一片焦土、寸草不生。
2016年,奉节将全县所有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关闭,开启了绿色转型之路。
如今再走进大窝,昔日的矿山铺满了茂密植被,工厂遗存变为供游客“打卡”拍照的景点,一座座悬崖民宿依山而建,社区里的农家乐迎来一波又一波前来避暑的游客,热闹非凡。大窝实现了从“矿区”到“景区”的转变。
“工厂关停后,面对满目疮痍的矿山,我们痛定思痛,通过飞播造林、人工植树等在荒山种植柏树、落叶松等4000余亩。如今,大窝社区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达90%。”大窝社区党支部书记文金平说,大窝原本就有溶洞、峡谷等自然资源,通过绿色转型,大窝的美得以显现,一跃成为奉节热门避暑游目的地之一。每年大窝社区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800万元。
“以绿生金”“弃煤启美”,奉节通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坦途。而今,全县受保护国土面积2458平方千米、占县域总面积的60%,森林覆盖率达69.49%,生态经济贡献值占GDP的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