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14日电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研究总监李钢表示,美国通胀数据正在掩盖三股力量的暗流:关税政策的延迟冲击、供应链重构的成本外溢、以及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价格反弹。短期而言,食品和能源项的走弱压低了CPI增速,但在剔除住房后的“超级核心通胀”中,环比增速上升,说明核心服务和部分关税敏感品类的涨价趋势已开始固化。
美国通胀数据的延迟效应可能加剧通胀失真风险。美国关税的即时效应正在被“抢进口”行为延迟。自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调整关税策略以来,美国进口商加速在关税生效前囤货,部分关税敏感品(家具、服装、家电)的库存水平在第二季度创下近五年新高。这种库存托底掩盖了终端价格压力,但随着秋季库存消化,价格冲击将集中在第四季度释放。
目前通胀数据存在明显的“掩盖效应”。高权重的能源、二手车和住房分项持续走弱,压低了整体CPI,而关税相关品类的涨价信号仅在局部显现。更值得注意的是,ISM制造业价格指数与零售商提价意愿调查均显示,涨价的广度正在扩大——这与整体CPI的温和走势形成反差。这意味着,市场在交易“官方低通胀”的同时,可能忽视了真实的价格压力。
美联储正面临两难:在就业市场走弱、非农数据大幅下修的背景下,9月可能降息。但如果第四季度关税冲击兑现、核心服务通胀保持韧性,过早降息将重演1970年代“政策失误-通胀失控”的循环。一旦第四季度数据逆转,降息路径被迫收紧,债市与股市的调整可能同步放大。历史经验显示,在政策预期急转的阶段,VIX波动率指数的中枢通常上移30%-50%。关税商品10月集中到港、薪资增速的潜在反弹、以及美元贬值的滞后效应,将共同构成通胀上行压力。如果白宫与美联储在“降息节奏”与“通胀容忍度”上的分歧公开化,市场波动将显著加剧。当前,市场需要在数据噪音中捕捉真实信号:密切跟踪关税敏感品类价格、进口成本指数(如CCFI)、以及企业提价意愿的变化。对冲策略上,需考虑利率与股市波动的同步性风险——这在过去十年中并不常见,但在滞胀预期升温的环境中将成为常态。
综上所述,美国当前的通胀表面平稳,但潜在的结构性压力正逐步积聚并改变趋势走向。对于市场而言,第四季度的美国市场交易,可能不是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一场叙事的切换——从“降息宽松”转向“通胀防御”的范式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