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促消费再添“国补”新工具。
12日,四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两贴息”政策作为中央层面首次实施的新“国补”措施,反映决策层正在通过强化财政和金融联动,推进消费增长的战略布局,坚定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信心,是经济补短板和强化发展自主可控逻辑的重要举措。
决策层用不断进取的实际行动,探索最大化公共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为此,“两贴息”政策推进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市场实效,也在于政策积极有为的试错本身,为探寻经济的发展边界提供更多努力。
“两贴息”政策的有效落实,不仅倚重12日发布的两个实施方案,更需营造有利于政策有效落实的实施场景,配套相关细则,最大化拓展政策在经济社会的可能性边界。
当前最为突出的是消费意愿和能力问题,即能消费和敢消费。13日央行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中,新增信贷为负值,创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其中,居民贷款方面,7月住户贷款减少4893亿元,同比多减2793亿元,短期贷款减少3827亿元,同比多减1671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00亿元,同比多减1200亿元。
显然,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目前都存在一定压力。居民不愿举债消费,主要缘于两个层面:一是对未来存在不安感。如随着AI技术的推进,担忧现有工种将来是否还存在;近年来单位GDP增长提供的就业岗位呈边际收敛,也增加了人们的就业焦虑和收入焦虑。
7月金融数据还显示,实体信贷需求不足,票据冲量正在撑起新增信贷,企业新增贷款同比少增,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减少2600亿元,同比多减3900亿元等。这些数据其实是市场主体微观动机的汇聚。
二是损失规避效应引发的居民避险行为。数据显示,前七个月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新增存款同比增速高于GDP增速,这反映居民正在将更多可支配收入以预防性储蓄形式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种牺牲当期消费的决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居民牺牲现在的满足来舒缓未来的不确定风险,会使当前市场需求缺乏有效弹性。因此,若举债消费并非当下居民主流选择,那么“两贴息”就需警惕面临有劲无处使的尴尬,同时若居民消费呈现出低欲望特征,那么最容易压缩的可能就是服务性消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也将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为此,不论是以旧换新的国补也好,还是“两贴息”的新国补也罢,要让政策真正有效落地,需营造增加市场需求弹性的消费场景。
一方面是营造增收环境。目前居民增收需走出投资刺激模式,因为投资刺激模式向居民收入的转化率不高,真正有效的居民增收计划是打造公平无歧视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为劳动力的全国自由迁徙提供更多制度保障。同时,推进以放手和放权的市场化改革,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环境,真正为市场主体营造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营商环境。放手和放权,营造的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自由空间。
另一方面是完善防护型保障体系建设,为居民提供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防护型保障。社保福利是当前的短板,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长板。当前公共防护型保障体系不完善是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深层原因,代价就是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到位,修复的是经济内循环,人们未来有保障,就会释放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两贴息”才能在居民的消费杠杆中产生乘数效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贴息”为惠民生、促消费探求了一个新的信用杠杆支点,为放大公共资金的乘数效应提供新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发挥消费的信用杠杆,找寻杠杆支点是起点,提高需求弹性才能夯实杠杆支点的根基。因此,用开放为市场主体打开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用社保福利等防护型保障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消费的信用杠杆才能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转换成消费订单,蜕变成改天换地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