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下称“中国航协”)牵头编制的《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航空客运自律公约》(下称《公约》)正式发布。
《公约》由国内多家主要运输航空公司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倡议各公司从航空安全、服务质量、运营效率、规范市场、标准建设、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等维度进行提升,同时积极维护公平有序的国内航空客运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经营者等各方合法权益。
规范低价倾销和平台销售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约》内容发现,对机票销售价格和航空销售网络平台的相关要求,是《公约》条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要求各企业严格遵守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杜绝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恶意竞争行为(如低于成本价倾销、虚假宣传等)。
这里所说的“低于成本价倾销”,主要是指国内航线目前存在的“价格战”。
就在不久前,民航局专门召开了一次电视电话会,部署民航领域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作。民航局局长在会上提到,在民航领域,内卷的本质是部分市场主体为追求短期收益,过度低价,导致我国航空市场尽管保持增长,但“旺丁不旺财,增利不增收”的现象突出。
民航局长还提到,在部分航线市场,网络销售平台依靠庞大的用户流量和便捷的预订渠道,借助AI算法、大数据等技术影响机票定价,航司被迫低价销售以争夺客源。
上述航空网络销售平台,主要就是指OTA。目前,OTA平台是旅客购买机票的主要渠道,但在平台上展示的不同票价,并非只来自航空公司,还有大量的机票代理。
长期以来,来自OTA平台的加价销售、捆绑搭售等问题频发,积分票倒卖等行为一直屡禁不止,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与票面价格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背后其实是部分艰难求生的机票代理铤而走险以及监管漏洞。
比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一些违规票代通过销售用积分兑换来的机票,加价卖给消费者,看起来机票价格更便宜了,但实际上机票行程单上的不含税票价其实是0元。
而对于OTA平台来说,要对平台上的大量机票销售代理商进行全面监管依然困难。国内某在线旅游平台就曾表示,对于出票量巨大的机票供应商,只能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管,给了一些供应商可乘之机。
对此,《公约》明确提到要“加大对航空销售网络平台经营者及航空销售代理人执行航空公司公布运价水平、使用条件、退改签规则等的监督管理和检查,禁止未经备案公示的航空销售代理人从事销售代理业务。”
同时,航空销售网络平台经营者及航空销售代理人,须严格按照航空公司公布的运价、使用条件、退改签规则等规定为旅客提供服务,严禁违规捆绑销售、价外加价,严格按照国家发票管理有关规定开具规范发票,严格遵守《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相关要求。
民航“反内卷”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公约》还提到“建立航空销售网络平台经营者及航空销售代理人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代理人备案公示制度”,“中国航协将定期对入约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估。对于违反公约规定的行为,中国航协将予以提示、督促整改及专业指导。”
事实上,为了整顿机票销售乱象,各方已经在行动。今年3.15期间,三大航就带头发布《关于维护旅客权益的特别公告》,提醒旅客即使从票代或OTA买票,也可以到官网进行机票验真。
不久前,包括三大航在内的多家国内航司又陆续发布公告,为国内最大的民航信息服务“国家队”航旅纵横推出的“民航版12306”(民航官方直销平台)背书,称“已在航旅纵横平台开展机票直销业务,航旅纵横所销售国内客票价格公开透明,无捆绑销售,与航司规则一致,无大数据杀熟”。
据记者了解,上述“民航官方直销平台”的推出,也得到了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背后也是民航“反内卷”工作的启动。
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整个行业的票价水平仍在下行。为期两个月的暑运已过半,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依然低于去年,也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
对于民航到底该如何“反内卷”,有业内人士认为解决运力过剩下的同质化竞争,才是缓解“票价内卷”之道。在目前民航旅客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高铁不断分流民航旅客的现实环境下,如何挖掘不同旅客的个性化多样化出行需求,创新更丰富的航空产品供给,是每一家航司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