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指突破去年“9·24”高点、创近4年新高。
截至8月13日,自去年“9·24”以来,市场出现160只翻倍基,2025年以来也出现了12只翻倍基。
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快速修复。研究显示,2019-2021年牛市新发的三万亿“新基金”收益均值已回本,上一轮牛市高点至今存量主动权益公募基金净值收益均值为-5%。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面临“回本杀”的压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是权益基金赎回压力最大的时候,据渠道反馈,今年2月以来基本上权益基金都在赎回,但是总保有量并没有减少,很多新增资金去买固收+产品了,股份行每个月销量的50%~70%是固收+产品。
也有公募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并没有出现净值修复就快速赎回的情况,同时机构客户明显对于含权产品持续净申购。
而翻倍基重仓的创新药、AI、人形机器人、算力等“最火”赛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仅有少数基金进行了调仓,而大多数在坚守。
“翻倍基”频现
2025年以来,权益基金净值快速修复。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自2024年“9·24”以来,市场出现160只翻倍基。
年内的翻倍基也达到12只(仅统计主代码基金,下同),分别为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科技智选、中银港股通医药、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华安医药生物A、诺安精选价值A、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ETF、万家港股创新药ETF、广发港股创新药ETF、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银华港股创新药ETF。
上述翻倍基中,除了永赢科技智选基金重仓人形机器人之外,其余11只均重仓创新药。创新药主题基金成为最大赢家。其中,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以超132%的收益成为年内基金冠军。
另外,年内还有219只基金收益在50%-100%之间。
这些基金中,又以重仓医药、科技和新消费的基金为主。
截至8月13日,今年以来,代表主动权益基金的“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19.67%,如果把时间拉长至2024年“9·24行情”启动以来,该指数涨幅达到43.18%。
“回本杀”结束了吗?
经过3年的震荡市,基民回本了吗?
华创证券最新研报指出,2019-2021年牛市新发的三万亿“新基金”收益均值已回本,上一轮牛市高点至今存量主动权益公募基金净值收益均值为-5%。
具体来说,如果把2019-2021年间成立的基金视为“新基金”,而2019年以前成立的基金视为“老基金”,从收益来看,“新基金”整体净值收益均值为2%,规模加权后均值为2%,目前已整体回本。从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来看,新老基金整体净值收益均值为-5%;若考虑基金规模,则新老基金规模加权后的整体净值收益均值为-13%,整体距离回本仅一步之遥。
来自格上基金的数据也显示,当前权益基金处于“修复但未反转”的关键阶段。
“随着沪指突破去年‘9·24’高点并创近4年新高,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快速修复。截至8月6日,近九成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回报为正。2021年成立的基金中,153只产品累计回报实现扭亏,然而,仍有158只2021年成立的基金累计跌幅超过30%,多数基民尚未完全解套。”格上基金研究员毕梦姌指出。
8月14日,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按照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统计发现,2021年1月新发的产品目前离回本可能还有20%~30%的差距,据统计85%主动权益基金回本了。”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来看,对于主动偏股基金来说,若从此前持续亏损的状态回到净值为1以上之后,其基金赎回比例往往会出现明显放量。
格上基金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净赎回规模环比增加56.43%,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净赎回3.22%,普通股票型基金净赎回4.75%。7月股票型ETF净赎回规模进一步扩大至248.33亿份,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嘉实中证A500ETF等单月赎回超50亿份。这说明即使在业绩回暖的背景下,资金撤离趋势仍未逆转。
“尽管部分基金净值修复至成本线,但投资者行为呈现‘解套即赎’特征,反映出投资者对长期收益的信心不足。这一现象与2022-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密切相关,基民更倾向于锁定收益而非长期持有。”毕梦姌说。
谁被赎回最多?研究表明,基金回本后面临赎回压力最大的是重仓电新、医药、食饮行业。
“整体来看,当前资金呈现显著净流入的基金主要布局于AI、创新药、军工等新兴成长赛道;而净赎回压力显著的基金持仓集中于新能源、白酒、医药等板块,与2019-2021年发行的‘赛道基’较为拟合。”华创证券指出。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回本杀”的情况近期开始出现一些逆转苗头。
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当下权益市场氛围乐观,并且投资者普遍对未来走势有更高期待,我们公司目前存量基金持有情况都比较好,并没有出现净值修复就快速赎回的情况,同时机构客户明显对于含权产品持续净申购。”
另一位上海基金公司的人士也表示,该公司“回本杀”的情况已改变,一季度时,该公司的产品是基金越涨,赎回越多,但近期,基民发现基金产品赚钱效应明显后,部分基民再度回归。
一位公募资深人士表示,“目前是赎回压力最大的时候,据渠道反馈,今年2月以来基本上权益基金都在赎回,但是总保有量没有减少,大家新增资金很多都去买固收+了,股份制银行每个月销量的50%~70%都是固收+。”
基金经理调仓了吗?
今年这轮结构牛行情是港股创新药打头阵,之后A股创新药跟进。紧随其后的还有AI、人形机器人、算力等科技赛道。
截至8月14日,今年以来,恒生创新药指数上涨109%,万得创新药指数也上涨了51%。
此外,人形机器人指数年内涨了43%,中证算力指数涨了34%。
在上述赛道猛涨之后,基金经理调仓了吗?
业内人士指出,金笑非管理的鹏华医药科技基金上半年收益为53%,该基金可能在7月底较大幅度地减仓了创新药。
理由是,8月7日创新药大跌时。当天重仓创新药的基金净值普遍跌了3%,而鹏华医药科技仅下跌1.23%,明显抗跌。同时,回顾7月底创新药大涨时,鹏华医药科技的涨幅明显落后该基金重仓股涨幅。据此推测,金笑非可能降低了创新药仓位。
事实上,二季报中金笑非就表示可能减仓创新药。
“后续我们仍中期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景气度,当然一些相对拥挤,估值高的个股也会择机兑现收益。”金笑非说。
不过,从基金净值变化来看,大部分创新药基金没有减持创新药。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对于创新药行业,其实主要是医药行业型基金配置比较多,因为创新药涨的又快又高,非医药基金其实很难‘上车’。”
三十三度资本基金经理程靓认为,“从市场角度来说目前仍旧还有资金博弈创新药,但是已经从此前的炒作回落到冷静期。”
而今年年内涨幅较大的AI、算力、人形机器人等科技方向,基金经理大多在坚守。
“AI硬件板块因为过去两年AI一直处于市场热门方向,中间也多次调整,主动权益基金对于该产业的研究跟踪都非常密切,所以在这个方向的配置仓位是比较高的,产业趋势仍处于强劲的状态,目前看来没有降仓迹象。”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表示,他看好算力、机器人等方向,并认为,在市场趋势向好的时候,公募基金一般不会减仓,反而会进行适当的加仓。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计划调仓科技股。
“我们当前整体都是围绕着AI产业链交易为主,目前相关方面的公司的估值已经到了一定的高位,未来可能会采取减仓操作。比如算力产业链,目前主要是围绕着英伟达产业链为主,未来两周会采取减仓的操作,调整之后,会再度关注液冷以及电源端和国产算力方面的机会,这当中主要围绕着gb300的增量以及华为算力产业链为主。”
一位公募投资人士建议投资人,“不要追高,像港股创新药从底部起来涨两倍了,即便基本面很好,但可能估值已经透支。算力也是类似情况,今年景气度较高,但是明年不确定性很强。建议做高切低,仓位上继续保持高仓位,结构上把涨得多的标的换成估值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