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宋薇萍)太浦河的粼粼波光,正串联起沪浙苏三地。当记者立于今年刚落成的水乡客厅方厅水院,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三地的风貌尽收眼底,15分钟便可跨域江浙沪。
近日,方厅水院迎来其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标志着示范区水乡客厅功能开发进入加速推进期。
水乡客厅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由长新公司承担开发建设。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也是“两山”理念重要实践地。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上证报记者采访了长新公司相关人士,就长三角水乡客厅的“两山”答卷进行了详解。
擘画底板:生态优先塑就协同发展底色
生态绿色是示范区的底色,更是水乡客厅建设规划的底板。长新公司副总经理王永春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自开发建设以来,长新公司积极探索推进“两山”转化,在这片省际毗邻区域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明确将示范区定位为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在两省一市交界处约35.8平方公里范围打造水乡客厅,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
“规划”将长三角原点及其周边地区视为一个整体,在空间布局上,精心构建“一点、一心、三园、三区、三道、多村”的空间结构,蓝绿空间占比约75% ,全力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
“作为示范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全面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双碳’领域全国首个跨域重点功能片区的实施性专项规划《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等方案要求,制定实施了《长新公司ESG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长新公司绿色转型发展三年规划(2025-2027)》,从公司发展战略顶层明确要推进绿色智慧发展,探索构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文明与城乡空间价值的多维度集成,为公司发展及区域重大项目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引。”王永春说。
绿基建“芯”:方厅水院领创零碳未来
今年来,水乡客厅项目群组建设稳步推进,取得多方面进展。其中,今年5月,方厅水院通过综合竣工验收,实现从形态开发到功能塑造的转变。创智引擎一期计划2025年12月竣工,定位绿色金融机构集聚区;二期预计2027年竣工,将聚焦创智研发等功能。

近零碳跨域公共建筑--方厅水院
此外,水乡客厅跨域对接骨干道路——浦港路东延工程日前迎来重要节点:连接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的雪落漾大桥实现结构贯通,计划年内竣工。7月30日,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水乡客厅,实验室预计明年主体完工,2027年中旬投用。
为持续擦亮示范区生态绿色的底色,长新公司以方厅水院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路径,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和绿色建设,把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江南传统文化融入工程建设全过程之中。
王永春说,方厅水院项目创新集成国家近零能耗、绿建三星、上海超低能耗等设计标准,将位于青浦、吴江、嘉善的五个场馆统一规划,通过系统性设计、被动式节能技术与主动式节能技术相结合等方式,打造国内节能减碳与技术创新双领先的“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
据介绍,具体实践中,公司通过综合利用建筑外围护、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高效机房、光储直柔系统示范、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等技术,其中屋面建筑光伏瓦做到应装尽装,位于沪苏浙三地建筑体部分的光伏产生的电量最终汇聚至上海侧变电所,在优先满足项目自身消纳同时,余电并网至上海电网,形成跨省级行政区的能源互联系统,为解决长三角地区因行政壁垒导致的绿电消纳不均提供样板。此外,还打造了“方厅水院”数字化智能碳管理平台,横向与第三方系统数据互动,纵向作为“水乡客厅”平台建筑模块实际应用的一部分,推动数据与应用“纵横贯通”,实现跨域一体管控形成跨域互联、文化展示、生态观景于一体的“时空走廊”,从而全方位探索并实践生态友好型发展的创新模式。
通过一系列的节能技术和措施,方厅水院年度平均产生绿电约407万千瓦时,总CO2减排量约1940吨,综合节能率达 82%,超过新国标要求,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双碳”样板。同时,大型近零碳公共建筑的示范效应正助力撬动区域协同的制度创新、重塑公共建筑的经济逻辑、抢占绿色技术标准制定权、推动低碳产业升级新赛道,方厅水院用一栋建筑的能量,推动从“地方割据”迈向“零碳共同体”的质变。
水脉融通:绣出生态治理“金腰带”
以太浦河为轴,长新公司还在区域内“修边理水”,围绕水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王永春说,“蓝环工程是水乡客厅‘串珠成链’最精彩的一环,我们通过河道整治、水生态修复、景观改造、桥梁改建、游线配套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保留了自然生态,助力形成总长约30公里的水环,融合蓝道、绿道和风景道,促使沿线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据介绍,在建设过程中,公司着重对湖荡进行治理,建设人工湿地并增加种植沉水植物及投放符合当地特色的水生植物,增强其自净能力,保持湖荡的生态平衡,创造了“水中有林、林中有水”的独特风貌。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提升环境整治能力,公司与示范区执委会、同济大学和青浦区人民政府达成协议,将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水乡客厅,重点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循环、环境功能材料、环境健康等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

蓝环工程青浦先导段
如今,“蓝环”滨水空间已完全焕新,带动了周边的骑行露营、生态观光等亲水经济发展,为区域农、文、旅、体、游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居民在桨声灯影中收获生态红利。“今天的‘蓝环’,就像一条流淌的‘金腰带’,不仅绣出了长三角水清岸绿的生态基底,更编织出区域共生共荣的发展图景。”王永春说。
此外,水乡客厅内的江南圩田和桑基鱼塘,也在致力于打造现代生态农业新典范。其中,江南圩田的高标准农田引入全新技术,结合生态沟渠及生态湿地系统,实现高效面源污染拦截,虾稻共生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可实现总氮削减率不小于60%,总磷削减率不小于50%。而桑基鱼塘展示园将现代生态科技与传统理水治水智慧深度融合,形成耕织相宜、桑渔共生的循环生态农业。

江南圩田塑造现代农业新典范
王永春说,目前,集“安全、生态、清澈、低碳、智慧、水韵”为一体的功能复合型水乡生态空间和发展空间逐步形成,有效促进了水乡客厅湖荡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和生境塑造提升,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态绿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模式和好风景就是好经济发展新路径。
从强化顶层设计,到打造“近零碳”建设;从深化水生态治理,到建立循环农业典范,水乡客厅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生态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2025长三角国际铁人三项赛、2025年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2025国际赛艇锦标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等国际国内高规格会议、活动已经或即将在这里举办。
王永春说,水乡客厅正以“商务会展+文旅休闲+生态保护”的复合发展模式,形成“会、展、游、憩”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生态绿色所激发出的区域发展动能,正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里汇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让这片土地成为“两山”理念生动实践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