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市需求疲软、供应增加的双重冲击下,国际能源署(IEA)拉响供应过剩警报。
8月13日,IEA在月报中表示,明年全球石油市场将面临创纪录的供应过剩,库存将以每天296万桶的速度增加。IEA还指出,主要经济体需求疲软,而消费者信心依然低迷,短期内需求出现强劲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月12日,欧佩克在月报中上调了对明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预估,同时下调了对美国和欧佩克+以外产油国的供应增长预估,预测市场前景趋紧。
欧佩克预计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138万桶/日,高于此前预计的128万桶,主要受主要经济体经济活动更为强劲的推动。除非欧佩克+进一步恢复产量,否则明年全球石油库存将显著减少,降幅预计达到近120万桶/日。
在IEA和欧佩克的巨大分歧背后,谁的预测相对更靠谱?迷雾重重的油市将迈向何方?
分歧重重
随着欧佩克+加快恢复闲置产能,以及美洲地区产量持续增长,全球供应正大幅膨胀,石油库存在6月份已达到46个月高点。与此同时,今明两年需求增长速度已不足2023年一半,IEA警告明年全球石油市场将面临创纪录供应过剩。
IEA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供应量将增加250万桶/日,明年将增加190万桶/日,远高于此前预计的210万桶/日和130万桶/日,主要受到欧佩克+最新一轮大幅增产的推动。
而欧佩克则认为需求将比此前的预期更强劲,将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上调10万桶/日,同时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增长预测下调10万桶/日。
石油行业高级经济师朱润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IEA与欧佩克的预测分歧主要源于两个机构代表了不同的利益方,他们的预测结果都有一定的客观实际基础,但是也同时包含了所代表的利益主体的愿望和倾向,他们的分歧越大,意味着不同利益方的诉求差异越大。
在朱润民看来,实际供需状况既不会像IEA预测的那样持续严重供给过剩,也不会像欧佩克预测的那样很快出现供给趋紧并持续很长时间。全球石油供需状况正在从相对宽松转向新的再平衡,逐渐进入新的周期性的供给偏紧的状态。160多年的石油工业史也是全球石油供需状况周期性变化的历史,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在。
欧佩克+何去何从
作为调节油市的关键力量,欧佩克+的石油产量约占全球的一半。过去多年来,欧佩克+一直在减产以支撑油价。为了夺回市场份额,今年欧佩克+在沙特的带领下改变了减产路线。
从4月份开始,八个欧佩克+成员国开始增产,产量在当月小幅增加13.8万桶/日,随后在5月、6月和7月分别增产41.1万桶/日,8月增产54.8万桶/日,9月增产54.7万桶/日。
8月早些时候,欧佩克+同意在9月增产54.7万桶/日,提前一年完成对220万桶/日自愿减产的全面逆转。尽管实物市场指标显示,季节性需求或能消化这部分新增供应,但交易员仍担心,这些额外原油可能令本就过剩的市场进一步承压。
欧佩克+表示,其下一步行动完全待定,既可能进一步增产,也可能暂停增产,甚至可能逆转近期的增产决策。
建信期货能源化工高级研究员李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7月参与额外减产的8个成员国产量环比增加30.8万桶/日,主要是沙特、阿联酋和俄罗斯增产。考虑到今年4月16日提交的补偿减产计划,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余7个成员国的产量基本在配额范围内,产量释放相对温和。欧佩克+还有2023年4月达成的另一套自愿减产,合计166万桶/日,原本将延续至2025年底。考虑到欧佩克+已从此前的减产保油价策略转向,9月220万桶/日额外减产完全退出后,不排除欧佩克+开始退出另一部分166万桶/日减产的可能性。
目前欧佩克+恢复产量的速度较慢,尽管4月至7月间名义上有近140万桶/日的减产额度被解除,但IEA指出,实际流入市场的新增原油仅有64万桶/日。
金联创原油分析师韩正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尽管欧佩克+实际增产低于计划量,但预计后期欧佩克+产量仍会保持增长,直至恢复全部计划产量。接下来欧佩克+仍有较大增产空间,欧佩克+正式减产200万桶/日,还有8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合计166万桶/日的自愿减产尚未恢复,这也意味着欧佩克+仍有两部分减产产量(共计约366万桶/日)可供调整。
在朱润民看来,欧佩克+实际增产幅度小于预期,这符合石油开发生产的基本规律,是可预期的。这也说明,欧佩克+的剩余产能应该远低于目前各大机构的预期和统计。初步估算,欧佩克+的剩余产能至多只能释放80%的有效供给。
如果接下来油价持续疲软,“减产联盟”是争份额还是保油价?朱润民认为,如果油价疲软,“减产联盟”短期内还会以份额为主要目标,毕竟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能够适应更低的国际原油价格,而且能以此加快高成本产能的快速退出;但是如果全球石油消费出现明显的滑坡,国际原油价格进一步大幅下行,向40美元/桶靠近,那“减产联盟”大概率会重启减产行动,抑制国际原油价格的深度下挫。
前欧佩克官员Jorge Leon表示,欧佩克+已经通过了第一个考验,完全扭转了最大一部分自愿减产,没有导致油价暴跌。但下一个任务将更加艰巨:欧佩克+需要决定是否以及何时释放剩余的166万桶石油自愿减产,同时应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保持凝聚力。
在第一阶段减产完成后,欧亚集团高级分析师Greg Brew预计,欧佩克+至少在头几个月会采取观望态度。但如果美国供应出现收缩,且需求增长和宏观环境保持有利,那么预计将有进一步的减产撤销。
后市如何演绎?
在供应增加、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油市供应过剩的风险加剧,油价仍面临下行压力。高盛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平均为每桶64美元,2026年平均为每桶56美元。
李捷对记者表示,供应端仍有一定增产空间。美俄领导人即将展开直接会谈,美方希望通过制裁压力迫使俄乌尽早实现停火。俄罗斯原油拥有较为完备的出口途径,即便制裁落地,预计影响仍然偏短期,且美国并不希望油价大幅冲高。油价上行支撑有限,偏空运行为主。
市场正在等待美国与俄罗斯的会晤情况。韩正己分析称,如果美俄谈判失败,美国或将对俄加征“次级关税”,俄油供应或将受阻,油价有望获得支撑。但如果能够达成俄乌停火协议,美国将暂停对印度征收二级关税,叠加欧佩克+增产的影响,原油市场恐承压。
在欧佩克+持续恢复产量且增产趋势预计仍将维持的情况下,韩正己提醒,未来原油供应过剩的风险有所增加,若后续欧佩克+进一步恢复原油产量,市场对于供应过剩的担忧也将进一步升温。
需求层面,李捷对记者表示,今年美国出行旺季成品油消费总体低于预期。截至8月1日当周,美国汽油消费量为904万桶/日,同比涨0.81%,表需处于5年均值以下。旺季背景下汽油消费仍然没有显著回升,汽油消费连续5周低于2024年同期后增速勉强转正,在汽油价格更低的情况下消费仍然偏弱。美国需求旺季背景下成品油实际消费表现并不乐观,若需求保持低位,将拖累炼厂开工,最终或反映到原油累库。
在需求旺季结束后,韩正己预计欧美能源市场的消费将在四季度初期逐渐回落,届时全球原油需求也将逐渐减少,但进入四季度后期,冬季取暖用油需求增加,将重新对能源需求起到支撑作用。
另一大利多因素是,人工智能有望支撑石油需求。朱润民分析称,在供给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加快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改进,有利于供给的稳定和增长;在需求方面,人工智能需要依赖持续的能源供应,必然会推动能源需求的增长,进而支持石油消费的稳定和增长。
展望未来,朱润民对记者表示,未来五到十年,石油“大宗商品之王”的地位还没有能被取代的迹象。从更久远的时间看,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人类能源生产与利用的多样化,石油在人类活动中的份额必然下降,甚至逐渐走向次要地位,但这应该至少是20年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