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月来,全国中成药联盟第三批集采中选结果相继落地。继6月25日起,上海对中选品种供应清单内药品按中选价格挂网后,日前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再次开通全国中成药集采首批扩围接续(ZCYLM-2024-2)药品申报挂网通道,明确申报挂网时间为2025年8月12日至8月29日,同时规定“凡属本市供应清单内的药品均需进行填报,本市已挂网的中选药品无需重新申报”。
中成药集采的加速落地,直指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作为治理这一顽疾的核心手段,湖北省医保局公布数据,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8%,有多款产品降幅超90%。例如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清开灵注射液基准价格为16.08元,中选价格为0.99元,降价幅度达93.8%。
针对如何构建中成药价格治理长效机制,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应同时发挥集采及挂网治理,从挂网治理常态化地发现挂网价格异常、超限,探索进一步收敛阈值区间,将挂网治理发现的普遍、严峻问题作为线索,积极组织集采竞争。
“价格方面,要对全市场做总窥探,哪些产品定价最高,和其他产品比较,是否有理有据?品质方面,辩证中选产品与落选产品,始终重视药品品质检查,引导企业做好厂牌。销量方面,政策与市场都坐监督、服务,促进品质、效率都好的产品能胜出。”仲崇明强调,对于挂网价格持续偏高的产品,也应相对密切关注其销量,做好招采信用体系的强有力运行。
中成药集采扩容提质
回溯全国中成药集采进程,2021年,由国家医保局指导、湖北牵头的19省联盟(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率先开展首批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最终97家企业、111个产品中选,中选价格平均降幅42.27%。2023年,由国家医保局指导、湖北牵头的30省联盟(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成药集采,最终63家企业、68个产品中选,中选价格平均降幅49.36%。
2025年2月,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中选结果显示,共有19个独家品种中选,包括血脂康胶囊、脂必泰胶囊、清开灵颗粒、保妇康栓等产品。独家品种中选产品的价格平均降幅为47.38%。
随着4月3日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布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中选品种供应清单的通知》,第三批中成药集采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此次集采还同步发布了《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首批扩围接续)(ZCYLM-2024-2)中选品种供应清单》,包含492条信息。
在政策落地的版图上,除上海外,广东、江苏、重庆、黑龙江、湖南、贵州、海南等省份均积极推进集采落地。
宁夏医保发文显示,6月20日,全国中成药联盟首批扩围和第三批集采中选结果已在该自治区正式落地执行。本次集采既包含第一批中成药集采的全国范围接续,又新增第三批集采品种,共涵盖34个采购组、52 个品种、805个药品。通过集中采购规模化优势,实现药品价格合理下调,大幅减轻患者用药负担与医保基金支付压力。以医疗机构约定量计算,预计每年可为患者节约医药费用3100余万元。
广东医保局也在今年5月发文强调,在全国中成药联盟第三批新品和首批扩围接续集中采购执行过程中,将重点抓好加强价格管理、确保中选药品进院、规范采购管理、强化监测评估、加强使用考核等核心任务,为集采落地提供全流程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集采作为引导价格回归合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在规则设计上进行了针对性优化,进一步凸显了引导中成药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的政策效果。但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平衡多方利益,既让患者享受降价红利,又保障企业及产业链健康发展?
仲崇明指出,第一,当具体中选产品因上游中药材涨价导致断供,需要提供说明材料,可在专门机制安排下,集采方给予理性的谅解。临时且暂时地鼓励其他企业替补供应,承担替补供应且良好完成任务的企业,在未来集采活动有加分。
第二,探索集采执行期间的合理涨价机制,特别是在全行业都无企业、产品愿意来以原价、平价替补时。合理涨价机制,需要在集采报价规则时,即设置简易公式、可变系数。涨价补贴从集采结余资金列支,建议集采执行周期完毕后审计、公示、发放。
“然而以上建议目前不很适用。当前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现象仍普遍,集采降价通过企业竞争自决。而且我们现在关注的这一理论与现实问题,恰恰能倒逼企业在集采合理报价。”在仲崇明看来,以上建议更加适合未来,当集采调控的价格水平已经非常成熟稳定;相关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已非常透明合理;招采信用体系已非常稳健运行,且要看临床需求是不是刚需。
破解“天价”中成药困局
价格虚高长期以来是困扰中成药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不仅加重患者用药负担,也影响医保基金的高效使用。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复杂多元,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勇日前也撰文分析天价“泡沫”的形成机制。
具体来看,一是中药材价格受气候灾害、种植面积缩减等因素影响显著,剂型工艺差异进一步放大价差,一些滴丸、软胶囊等新型制剂因设备投入和专利壁垒,成本有一定提高,但部分产品价格可达传统剂型的5—8倍,远超合理范围。
二是中成药市场竞争不充分。中成药领域存在独家品种垄断,导致定价权集中。
三是由于对中成药评价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因此,常出现“同方异名”的情况,即同种中成药的组分和效用高度相似,但仍以“新名”上市销售,由于成本结构复杂,定价时具有极大弹性,因而会产生“同药不同价”情形。
四是流通环节层层加价,中药材种植成本上升、资本囤积居奇,叠加层层经销商加价,部分药品从药材采购到零售终端价格翻番,最终推高的终端价格由患者承担。
五是品牌溢价严重,部分企业利用“中医文化”“百年古方”等概念进行品牌溢价,由于品牌宣传、历史原因等,受众认可度高,也默认了其相对高昂的价格。
针对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近期多地医保部门已密集启动治理行动,广西、辽宁、黑龙江、天津、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吉林等多个省份医保部门陆续宣布治理中成药价格,安宫牛黄丸、板蓝根颗粒、小柴胡颗粒、六味地黄丸等知名品种均在列。
从各地实践来看,此次价格治理多以“日均治疗费用”为核心指标,建立了分级预警与处置机制。各省治理主要通过标识颜色对应相关处罚,基本为超过地区最低挂网价3倍以上的产品标识为“黄标”,5倍以上为“红标”,10倍以上暂停挂网。
例如7月24日,广西药品集团采购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开展中成药挂网价格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169个高价中成药,要求以“省内最小每日费用”为基础折算红标、黄标包装价格,各企业在7月30日前完成挂网价格调整;日均治疗费用不高于5元的,暂不需调整。
8月初,吉林省政府采购中心也公示一批价格虚高未过评药品和中成药挂网价格处理的结果,其中,吉林省华侨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穿心莲片从110元调整为38.9元;河北扁鹊制药有限公司旗下通宣理肺丸从144元调整为62.3元……
不过仍有部分药企未按要求调整价格。例如上海世康特制药有限公司旗下小柴胡颗粒调整前挂网价格为131.67 元、吉林省银河制药有限公司旗下牛黄上清丸调整前挂网价格198元等,均因未进行价格调整且高于省内最低折算日均治疗费用5倍,纳入红标价格管理。
对中成药价格虚高的治理,兼具保障医保基金安全与规范行业发展的双重紧迫性。在治理路径上,邓勇认为需全国联动与精准施策,以“带量采购+挂网治理+医保监控”组合拳推进治理,彻底破解同药不同价困局。
具体而言,首先,建立分级预警与强制降价机制。通过差异化标记与采购限制挤压虚高空间,对超过药品最低价不同程度的药品采取不同标记,并相应实施限制采购量、暂停挂网、直接清退等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从而倒逼高价药企业主动降价。还可以将价格超过药品最低价一定倍数的药品移出医保支付范围,倒逼企业主动调价。
其次,建立全国协同治理框架。应建立医药采购平台药品挂网规则的全国统一标准,要求中成药同名同方药价差不得超过合理范围,堵住企业通过更换包装或剂型变相涨价的漏洞。同时,国家医保局应建立全国中成药价格数据库,实时监测各省挂网价,对异常波动,如月涨幅超5%自动预警,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并纠正价格偏差案件。
最后,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可以推行“医保+纪检”协同检查机制,穿透药店定价与进货成本,虚高定价的药品零售机构视情况严重性可吊销其医保定点资格。国家医保局还应当将企业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实施跨省联合惩戒,将虚报成本、哄抬价格的违规药企列入“黑名单”,倒逼企业整改并重新申报合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