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也有“国补”了!日前,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这无疑是一场提振消费的“及时雨”。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局面:一边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新消费火爆,一边是传统大宗商品消费乏力;一面是消费供给愈发多元,一面是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要激发消费潜力,就要找到结构性矛盾并靶向发力。
今年3月,财政部曾透露,将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而今靴子落地,无论是贴息范围划定,还是贴息规则设计,都颇具针对性。
具体来看,本次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便打出了“广泛辐射+重点涵盖”的组合拳:根据实施方案,本次贴息全面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也重点覆盖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这意味着,本次贴息其覆盖面既包括“衣食住行”基础刚需型消费,也包括民生改善型消费;既包括大宗商品消费,也包括服务消费。
此外,该实施方案显示,此次贴息标准为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本金计算),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该实施方案还规定,在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是当前和未来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该贴息政策是一项创新举措,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有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董希淼进一步指出,通过财政贴息,一方面将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保持生产经营持续性,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贴息政策还将激发相关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贷款和相关贷款投放,并将利率稳定在合理水平。总之,财政贴息政策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并强化与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助力扩大消费、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