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兴商建市、元代百货咸集,到了明清时期,大批徽商涌入——芜湖因得两江交汇、舟楫便利,自古便是商业重镇、工业热土。
20世纪70年代末的芜湖街头,被唤作“傻子”的瓜子商贩年广久摊前总排着长队。这位一字不识的炒货小贩凭着诚信经营、敢想敢干,成为改革开放后当地首位“万元户”。那口炒出焦香瓜子的黑铁锅,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江淮大地“破土”。
40多年后的2012年,芜湖一处简陋的民房中,“傻子瓜子”的那股闯劲儿在几位年轻人身上得以延续——主攻坚果零食的“松鼠老爹”章燎原向被他“忽悠”来的其他四位合伙人许下承诺:“未来,我们要干到100亿!”
顺应互联网消费发展浪潮,三只松鼠拾级而上。2019年,三只松鼠登陆资本市场,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达成这一目标,章燎原仅用了7年时间。
传统产业也能迸发新质生产力。借助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楚江集团,不断攀高逐新,开启了由传统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向高端新材料赛道的转型,营收规模接连跃升,成为行业龙头。
“保持年轻,专心专注。”年过六旬的楚江集团董事长姜纯告诉记者,练好内功,坚守长期主义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则。“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积极研发、大胆创新,传统产业也要常做常新。”
徽商的闯劲和韧性,同样印刻在奇瑞汽车的发展轨迹中。20世纪90年代末,芜湖市时任领导三顾茅庐,把尹同跃从一汽带回芜湖。资金不足、技术匮乏,8个工程师、一间小草房,奇瑞汽车开启了“拓荒”之路。
从“为外国人做事”到“做外国人的事”,奇瑞在成立之初就定下发展策略:国内市场主攻性价比,国际市场提前布局。靠着这份远见与坚持,搭乘产业升级的东风,这个连续22年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破茧而出”。
资本市场上,新时代的芜湖企业不断掀起“浪花”:“世界水泥龙头”海螺水泥、“国民坚果第一品牌”三只松鼠、“游戏头部企业”三七互娱、“公务招考第一品牌”中公教育、“安徽机器人第一股”埃夫特齐聚于此。截至今年上半年,芜湖市21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超3000亿元。
被称作“小上海”的芜湖,拥有安徽最大的“出海口”。踏着时代浪潮,芜湖探路者们以创新为桨,坚韧为锚,奋楫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