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伊斯兰堡8月14日电专访丨巴中关系是政治互信与持久合作的典范——访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前主席侯赛因
新华社记者蒋超杨恺
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前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日前在伊斯兰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巴中友好关系是国际政治互信与持久合作的典范,在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两国应携手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回顾巴中建交74年来的历史,侯赛因说,自建交以来,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结下深厚友谊,到建成中巴友谊公路,再到启动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两国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侯赛因表示,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建设前,巴基斯坦面临安全挑战与外资短缺困境。中国率先对巴投资,体现了对巴未来的坚定信心,提升了巴在国际投资版图上的地位。“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促进了巴国内互联互通,缓解了电力短缺危机,还创造了大量就业与教育机会。”侯赛因说,未来巴方将致力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安全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
侯赛因认为,近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拓展至农业、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带动巴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在塔尔二区块二期煤电一体化项目中,当地妇女能驾驶自卸卡车运煤;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项目的建设为数万名当地民众带来就业机会;冷链设施和道路联通水平的提升也使瓜达尔港的渔业发展受益。中巴经济走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工程。”
侯赛因表示,巴中两国可在产业转移、关键矿产开发、信息技术、农业、人工智能、5G等领域深化合作,巴基斯坦还可以借鉴中国在滴灌、多熟制等农业技术上的经验。“巴基斯坦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侯赛因说,两国应继续携手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巴中命运共同体,把握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巴方应制定与中国发展优先事项相契合的战略,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我们要把技术与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结合起来,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50多年前,我以巴中青年友好协会负责人的身份首次访问中国时,还是一名学生。那是我与中国结缘的开始。”谈及年轻一代,侯赛因表示,巴中关系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独特关系,凝结着团结与互信。“中国的成功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巴中两国青年应携手共建和平、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