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财政部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对个人消费贷款、服务业经营主体进行贴息。
这标志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相关贴息政策进入具体落实阶段。方案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均给予1个百分点的财政贴息。
个人消费贷款,在同一家经办机构累计贷款金额最高可达30万元,可节约利息3000元。贴息由银行自动扣减,不需要其他额外操作。对于服务业经营主体,单户可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可节约利息1万元。贴息成本,由中央与地方财政按9:1比例分担。此次贴息政策,重点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服务型消费以及相关经营主体。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提振消费对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至关重要。贴息政策降低了消费信贷成本,有利于促进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当前银行消费贷利率在3%左右,贴息后实际利率降至约2%,相当于节省近三分之一的融资成本。以10万元汽车贷款为例,年利息可减少1000元,月还款额降低83元。
贴息政策,看起来补贴不多,但却对消费、经济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经济刺激政策,刺激的都是“决策边缘”的行为,是那些本来就处于犹豫之中的消费或经营行为。一个家庭,孩子刚升了初中,急需一辆车接送孩子上学,一个月少100元利息,极有可能推动这个消费行为。经营、商业投资是否可行,则需要通过理性的、科学的计算,贴息之后,风险低于某个阈值,可行性就能通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贴息精准地指向了生活服务领域。这对于一些所谓的“生活服务业不是实体经济”“消费服务业不重要”的错误观念,有厘清认识的作用。要知道,服务业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和就业稳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贴息政策有利于促进服务业投资,激发服务业的创业创新,推动服务供给提质升级,提供新服务、新的情绪价值,带动居民的消费意愿。服务业就业容纳能力强,服务业需求上升,投资增加,就能促进就业,让居民收入增加;反过来,就可以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经济发展。
总之,贴息政策是以“小杠杆”撬动经济“大循环”的关键举措,有助于提振供需两端的信心,促进激活“降消费成本,促消费,促服务业发展,促就业,增加收入”的内需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