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不要给自己设限。
当“短剧导演”成为新晋热门职业,花熊文化创始人周洲——这位曾负责过央视春晚视觉设计、推动好利来品牌升级的“斜杠”创业者,却直言“不希望用固定职业标签定义自我”。
从中央美院动画系毕业,怀揣电影梦的周洲,做过插画师,深耕过视觉艺术,创立公司承接一线品牌广告,再到踏足短剧赛道……他的职业轨迹,既折射内容创作行业从传统到新兴的转型,也映射当代青年职业选择的新思路。
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周洲表示,“斜杠青年”不要给自己设限。无论是做广告导演还是短剧导演,他始终以专注的态度对待每一条赛道。
在他看来,短剧是网文小说、微电影的新延伸。尽管创作内容的形式与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好故事、真感情”永远是核心。
“从做城市涂鸦到拍商业广告,我们靠快速响应和资源整合赢得了一线品牌青睐。”周洲介绍称,花熊文化是一家以广告制作为核心,业务覆盖数码、快消、汽车、美妆等多个行业的创业公司。
然而,几次跨界,并没有抑制周洲持续探索职业赛道的热情。2023年,在网络文学平台和投资人的联合推动下,花熊文化开始涉足短剧赛道。
“起初我觉得短剧是‘粗加工’,直到看到《深宅进阶录》,才发现短剧也能有电影级的服化道。”周洲坦言,最开始有团队找到他拍摄时,他对短剧是存在偏见的,但了解了几部横屏短剧的制作背景后,他开始认识到短剧市场的潜力,也希望借此机会探索广告公司能触达的影视边界。
对比短剧与广告的核心差异,周洲一针见血:“短剧剧本占70%权重,剩余全看情绪能否精准戳中观众。”
近年来,短剧行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视频平台上线长短视频1350部;小程序和APP平台上线微短剧数量36300部,发行渠道多元。
“一个爆款剧本,改名换演员即可复制。”他透露,剧情同质化严重,市场验证的套路是主流。此外,平台流量扶持至关重要。“若无法持续投流,即便口碑好,也容易被新剧淹没。完播率、上线节点、宣发投流,环环相扣。”周洲坦言,短剧赛道看似红火,实则竞争惨烈,真正盈利者寥寥。
公开信息显示,短剧市场的体量已从2022年的300亿元增至2024年的500亿元,却仍面临“数据不透明、资本回报难”的困境。
周洲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早期入局者或许“吃”到了红利,但现在更多是平台主导下的“流量厮杀”。
此外,短剧行业还存在制作参差不齐的乱象。周洲直言不讳:“在深圳有团队用500块钱租器材拍摄,不少婚纱摄影师也在转型做短剧导演。”
尽管短剧行业目前还处于“大乱斗”的竞争状态,但周洲也通过持续探索,看到了短剧行业的积极一面。周洲表示,目前拍摄短剧的预算普遍在增长,制作在朝精细化方向发展,相关的政策也在逐步规范。
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对微短剧的许可准入、备案管理、规划引导、内容审核、行业自律提出明确要求。近期,深圳、湖南等地相继发布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鼓励抢抓风口的同时,也在强化行业监督。
周洲认为,无论是拍广告还是拍短剧,都要时刻应对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现在,传统的影视行业也在受到人工智能(AI)的冲击,内容行业的变革从未停歇。
“在美院时觉得艺术是‘不食人间烟火’,现在越来越明白创作的落地,要了解受众的需求,要像产品经理一样做内容。”周洲表示,对于那些想进入短剧行业的年轻人,他建议首先要放下对“横屏”影视作品的执念,从基础做起。影视行业是团队作战,拍摄短剧可以历练团队的效率和协作能力,这样才有机会接更大制作的项目。
如今,周洲仍在广告、短剧与AI赛道进行多元探索。“不设限,才能跟上行业的脚步”,这位拒绝被“标签”定义的创作者,正在用跨界经历诠释着:内容行业的终极竞争力,永远是“在变化中守住创作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