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两份油市报告对石油市场的判断出现较大分歧,这在历史上较为少见,欧佩克月报偏乐观,主要代表产油国立场;国际能源署报告偏悲观,主要代表消费国立场。虽然分歧存在,但是从油价表现看依然偏弱,主要利空来自沙特增产以及俄乌谈判,后市难言乐观,油价将继续承压为主。
具体来看,最新公布的欧佩克月报显示,在本月欧佩克上调了对明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预估,同时下调了对美国和欧佩克+集团以外产油国的供应增长预估,表明市场前景趋紧。正是基于这样的乐观预期,欧佩克+已经连续多次同意增产,以抢占市场份额。
其中,欧佩克预计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138万桶/日,高于此前预计的128万桶,主要受主要地区经济活动更为强劲的推动。今年的需求增长预期仍为129万桶/日。欧佩克还小幅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并表示,尽管贸易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可能推高通胀压力,但各国财政刺激与货币政策仍有望对冲部分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国际能源署(IEA)报告基调则显得偏悲观。报告显示,全球石油库存正以每日296万桶的速度激增,这一累积速度甚至超过了2020年疫情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将不足2023年水平的一半,而供应端却持续扩张。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联盟正加速恢复暂停产能。
此外,IEA还小幅上调了对2026年非欧佩克+产油国(以美洲国家为主导)的产量预期。其中将2026年非欧佩克+产油国日供应增长预期上调10万桶至100万桶,增量主要来自美国、圭亚那、加拿大和巴西。
对比来看,欧佩克作为产油国组织,意愿上存在希望石油需求不断向好,各个国家可以加大开采量,进而增加出口量,以此抢占市场份额,在价格高位和出口增加双重提振下,产油国石油收入增加。国际能源署作为消费国组织,则更希望油价适中,各项成本相对低廉,经济发展可持续。
一般情况下,两者对于石油市场的判断基本一致,即使存在分歧,但是偏差不会太大。但这次两大机构观点出现明显差异,表明当下石油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从石油价格的表现来看,市场更加确定需求侧的弱化,或压制油价继续偏弱运行。
(作者:朱光明,卓创资讯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