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5 17:53:20 股吧网页版
官方权威发布:证券从业者呈现十大核心变化,或有青年人储备不足问题
来源:财联社

  中证协最新研究复盘了近四年证券业人员变动情况。经过记者梳理,10组数据从业人员规模结构、效率等指标反映了我国证券业人员2021-2024年变迁。

  先从研究结论来看,一方面,证券公司从业人员队伍进入存量盘整阶段,行业正从“人海战术”向“高质高效”人才战略转型,一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积极进展。

  另一方面,四年来行业积极调整各业务线人员结构,基本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且更加注重业务团队和管理团队的动态平衡。人力资源战略分化,头部证券公司增员增效,中小证券公司减员降本。这种分化使头部证券公司可通过增加人力投入助力其迈入国际一流投行队列,中小证券公司则可利用减员降本所争取的时间进行差异化、特色化转型。

  数据一:人员总量小幅缩减,向大中型券商集中

  整体来看,2005年到2017年,证券人员数量每年递增,由6.51万人扩充到34.39万人,随后进入盘整阶段,在32万人至36万人间小幅波动。

  截至2024年末,证券公司从业人员33.57万人,较2021年减少7003人,降幅2.04%。人数最多的公司人员规模逆势扩张至14216人,增幅11.45%;头部证券公司人数占行业总人数比例提升至17.56%。

image

  四年证券行业人力效率情况。

  不过,2024年头部证券公司人均营收和人均净利润分别为349.85万元和97.77万元,与同期高盛集团的人均营收839万元和人均净利润226万元相比差距显著。研究认为,头部券商可继续加大人力投入,尤其是加强核心业务专业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

  数据二:经纪业务人员规模持续收缩

image
image

  四年来证券业务人员变化情况。

  行业向财富管理转型加速,以及对研究、投行业务人员投入增加。证券经纪人缩减2.7万人,降幅48.85%;投资顾问增加1.2万人,增幅17.46%;证券分析师和保荐代表人分别增加2140人和1406人,增幅分别为62.46%和19.02%。

  其中,经纪业务人员规模持续收缩,总量从2021年的17.85万人减少至2024年的14.61万人,降幅18.13%;同时人员结构显著变化,证券经纪人大幅下降,证券投资顾问大幅增加。

  研究表明,证券行业通过压缩低附加值岗位、强化高价值服务能力,实现了人力成本降低与经营效率提升的双重目标。可以预测这种结构性缩减还将持续,并推动经纪业务向高附加值持续迈进。

  数据三:2024年头部投行业务人均营收约177万元

  中证协研究显示,头部券商2024年投行业务人均营收约177万元。数据表明,这一营收水平不到同期高盛集团投行业务人均营收约810万元的四分之一。

  整体来看,2021-2024年,投行业务人员规模从2.73万人增长10.6%至3.02万人,但人均营业收入却从258.06万元降至116.79万元,降幅达54.74%。虽然2024年投行业务人员较2023年有所减少,但人均营业收入依然大幅下跌。

  长期看,随着注册制改革逐渐深入和并购重组需求释放,投行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投行人员储备过于饱和的现状仍需时间消化,人均营业收入企稳回升还需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数据四:研究业务人均营业收入下滑30%至12.33万元

  中证协研究显示,2021-2024年,券商研究人员增长36.82%至6968人、机构销售团队激增121.39%至1594人,销售人员/研究员配比从1:7.1优化至1:4.4。受费率改革等影响,交易单元席位租赁净收入下降42.7%至144.34亿元,同时,研究人员的大幅增加,也导致研报业务人均营业收入下滑30.10%至12.33万元。

  中证协研究称,研究业务价值并不限于财务表现,未来,随着研报质量和人员素质的提升,研究业务的贡献将进一步显现。

  数据五:自营业务增配债投、量化及衍生品人才

  中证协研究显示,券商自营业务人员权益投资人员下降14.68%,债券投资人员增长25.06%,量化与衍生品投资人员分别微增6.96%和8.23%。这些数据反映人员从权益投资向债券投资转移,同时增加了量化和衍生品等新领域的人才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自营业务人均营收在经历2022年下滑后,于2024年回升至1612.53万元。随着新投入人员成熟度的提升,人均营业收入有望继续提升,而且会大幅平滑市场波动带来的收入波动。

  数据六:资管业务人力投入回报开始显现

  中证协研究显示,券商资管业务人员从2021年的6126人持续增长至2024年的7073人,三年增长率分别为4.42%、7.21%、3.18%,增速放缓。人均营收在下滑两年后于2024年止跌回升,三年增长率分别为-18.33%、-22.62%、3.25%。

  研究认为,随着资管业务人员数量的持续增加,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报开始显现。而且随着新投入人员成熟度的进一步提升,这种回升态势有望继续扩大。

  数据七:或可能出现青年人员储备不足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4年,证券行业36岁以上从业人员占比首次突破50%,较2021年提升10.05个百分点。其中36-45岁群体占比达35.26%,成为骨干力量。从业年限分布看,具备11-19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29.58%,入职未满1年的新人占4.52%,人员队伍向经验化演进。

  研究说明,行业对人员增量需求变小,更多是行业内自循环和优胜劣汰,这对提升执业质量有利,但也可能出现青年人员储备不足的问题。

  数据八:头部券商优势明显,人才吸引力更足

  数据显示,四年来,头部证券公司人力成本占比稳定在32%-38%,较行业均值低10-15个百分点;人均营收(274.72万元-366.73万元)与净利润(81.17万元-122.64万元)为行业2-3倍;每元工资利润率维持在86.48%-119.91%,比行业均值高出10-40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说明同样的人力投入,头部证券公司回报率更高。这导致头部证券公司和中小证券公司在人力资源战略上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头部证券公司主动选择增员增效,中小证券公司则只能被动选择减员降本。

  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人均营收134.40万元,仅为头部证券公司的38%,说明中小证券公司人均效能较低。研究认为,这样的人均效能差距是发生在头部证券公司增员和中小证券公司减员的背景之下,说明近年来中小证券公司在减员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人员的结构调整,导致减员仅实现了“成本瘦身”而非“效能升级”。中小证券公司可结合资源禀赋、区域特色等尽快找到转型突破口,在细分市场加快构建人才队伍优势,推动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

  整体值得关注的是,证券行业人才吸引力增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教育背景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从2021年的26.81%上升至2024年的34.06%。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从15.70%下降至9.71%,从业人数减少近四成。

  数据九:IT人员总量增长25.37%,但仍有较大增配空间

  中证协研究显示,2021-2024年,券商信息技术人员占比从4.66%提升至5.96%,人员总量增长25.37%,但IT人员占比较低的情况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与国际投行金融科技人员占比超30%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中证协,信息技术和国际化人才在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投行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这两类人才储备上,头部证券公司明显不足。2024年国内头部证券公司信息技术人员占比6.50%,而高盛集团约有24%的员工为计算机工程师。头部证券公司可有序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国际化人才储备渠道,完善跨境人才培养机制。

  数据十:违规炒股位居近四年券商罚单类型第一

  中证协最新研究显示,证券业合规压力持续存在,违法失信人次总量加速上升,2021-2024年合计1619人次,年度数量从276人次增长至557人次,涨幅101.81%。违规排名前三的领域是违规炒股、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2024年,违规炒股等违反执业行为规范的占比23.52%,较2021年上升12.29%;与投行业务相关的违规占比37.70%,较2021年下降12.3%;与经纪业务相关的违规占比13.11%,较2021年下降6.82%。

image

  四年券商罚单情况。

  违规排名前三的领域是违规炒股、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2024年,违规炒股等违反执业行为规范的占比23.52%,较2021年上升12.29%;与投行业务相关的违规占比37.70%,较2021年下降12.3%;与经纪业务相关的违规占比13.11%,较2021年下降6.82%。

  中证协称,从业人员违规炒股现象屡禁不止,投行业务违规频发,经纪业务违规占比较高。从违规程度来看,受到行政监管措施及以上处罚的违规占比超七成。这反映出部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底线意识薄弱、对业务规则的理解应用能力不足,也暴露出公司在人员管理和违法违规行为防范上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行业可继续深化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合规执业的底线思维根基,强化人员执业能力培训,避免因能力不足引发的违规风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