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日,A股都在沪指3700点位置“激战”。
8月14日,沪指一度冲破3700点大关,为2021年12月以来首次,只是午后震荡下挫,未能站稳3700点。
8月15日,沪指卷土重来,午后再次突破3700点,可惜又没站稳,最终收报3696.77点,涨0.83%。
只是,激战中,一些信号逐渐明晰。
四个数据背后的热情
激战3700点之际,市场的热情,彻底被点燃。
连日来有四个值得关注的数据,交叉印证了市场的活跃情绪,由此也说明市场的增量资金有所保障。
其一是成交额——8月15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第3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8月14日,成交额达到2.31万亿元,创年内新高。此前的8月13日,成交额时隔114个交易日之后,再次回到2万亿元以上。连续的交易放量,是直观的市场热情体现。市场活跃,当然是牛市的基础。
其二是两融余额——两融余额时隔十年重回2万亿元大关,融资余额持续增长,也标志着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正在提升。8月14日数据显示,融资融券余额升至2.06万亿元,环比增长89.57亿元。其中融资余额升至2.04万亿元,环比增长89.96亿元,并创下2016年以来的新高。“两融”是融资和融券的简称,指的是投资者向券商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或借入证券卖出(融券),也就是“借钱炒股”或“借股票卖钱”。当然,这一业务虽然叫两融,但融资做多还是占了绝对的大头。
其三是新开户数——当前支撑市场的直接动力,一部分为不断入场的个人投资者资金。今年以来,A股累计新开户数量达到1456万户,同比增长36.9%,其中7月份新开户达196万户,同比增长71%。
其四是海外资金——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7月,外资加速流入中国股票市场,多头基金向中国股票市场注入了27亿美元,较6月份的12亿美元净流入翻倍,预计外资重返中国股市的趋势将更加强劲。也有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8月13日发布的《全球资金流向报告》推断,7月中国股票市场净流入超60亿美元。
“一系列的数字表明,这轮行情逐步走高,带来了较强的赚钱效应,正在吸引场外资金入场,也推动了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的大转移,通过直接开户入市或者通过买基金入市。”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
成长风格占优的方向
沪指突破3700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上一次达到这个位置还是2021年。在之后的闯关中,哪些题材还会乘势而上?
“相对海外市场而言,A股的估值仍处于低位,未来依然存在较大的扩张空间。”摩根士丹利基金继续看好几个方向:一是科技成长,当前AI应用、半导体等性价比更高;二是中国制造,包括高端机械、汽车、军工甚至医药等,其中优质的公司需要重视;三是新消费,部分公司不但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海外市场拓展也极为顺利,成为上市公司业绩的新增长点。
中金公司则认为,今年A股市场更像“增强版2013”。今年市场结构和2013年相似,小盘和成长风格占优,但今年市场整体表现有望明显好于2013年。后市来看,估值抬升、增量资金入市背景下不排除指数波动加大,但宽松流动性结合盈利修复及叙事扭转,自去年“9·24”以来的本轮行情仍在延续过程中。配置上,建议关注景气高且有业绩验证的AI/算力、创新药、军工、有色等板块;业绩弹性较高,受益于居民资金入市的券商、保险行业;红利板块预计仍将延续分化表现。
但不少机构也开始提醒投资者“克服贪婪”。国投证券就表示,在当前市场,面对股价的不断上涨,要冷静分析其上涨逻辑,判断是真实的业绩增长驱动,还是仅仅是题材影响带来的短期繁荣。若缺乏坚实基本面支撑,即便股价短期内涨势迅猛,也不应贸然追高。在长期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要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品牌优势、创新能力、市场份额等,选择那些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投资,比如券商板块、科创50的成分股、消费行业的龙头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