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是菌子气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作家汪曾祺在《昆明食菌》中写道。
通常,6月过了端午节,就迎来吃野生食用菌(也称野生菌)的时节,一直持续到11月。其中,7月~8月是菌子供应最多的月份。牛肝菌、松茸、鸡枞、干巴菌、奶浆菌、青头菌、虎掌菌……这些山野珍馐,是云南人的心头爱。无论是一勺猪油煮汤还是一把蒜片热炒,都独具风味。
云南因其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被誉为“野生菌王国”。根据公开数据,世界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云南有900余种,约占全球种类的36%,占全国种类的90%,商品野生食用菌占全国的70%以上,全省120多个县市均有野生食用菌分布。
自然的馈赠,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密钥”。朵朵菌子,正在撑开千亿产业大伞。
舌尖上的山珍
“鲜掉眉毛!”这是云南人对野生食用菌美味的形容。
要想尝到这美味,还得起个早。凌晨4点,郭亮就出门上山采拾野生菌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昆明人,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下雨2-3天,然后天晴5-7天,这种环境最容易长出菌子。山林间,往年长出一窝野生菌的地方,今年大概率也会继续长,其他地方就要碰运气看能否拾到。各类野生菌中,颜色特别鲜艳的往往不能吃,鸡枞和干巴菌可以生食,牛肝菌则需要放蒜片炒熟,如果火候掌握不佳,则有可能‘闹’人(中毒)。”
今年夏季,云南雨水过多,菌子出得少,价格高于往年。生活在云南玉溪的居民徐智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当地菜市场鸡枞售价大概120元/斤,青头菌大概70元/斤。一小袋几百元,同样的花费今年吃一顿够往年吃好几顿了。
物以稀为贵。通常,野生食用菌上市初期价格最贵,而后整体呈现下行。“6月主要是尝鲜,货少且品质较高。7月下旬至8月下旬,供货爆发性增长,销量也往往最大。9月产量和品质接近尾声,性价比较高。结合供需来看,同一种菌类从6月至9月的行情价可能从1万/公斤下行至几百元/公斤。”盒马鲜生蔬菜采购员谭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盒马鲜生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以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新零售品牌,消费者可以到店购物或通过盒马APP下单。在北京三元桥附近的盒马门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货架上的野生食用菌主要是松茸和牛肝菌,产地标注来自云南迪庆香格里拉,不同规格(3cm-5cm、5cm-7cm、7cm-9cm)的松茸,售价分别为49.9元、99元、119元/盒(150g)。黄牛肝菌售价为39.9元/份(50g)。
据谭浩透露,盒马通常会根据往年情况与供应商协商签订意向合同,进行一定价格区间的锁定,由供应商把控产区的价格波动,承担“缓冲带”的角色,进而平衡、稳定整个产季的成本和价格。从全国大盘来看,盒马采购的野生菌以松茸为主,销售端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同时,在西南地区,基于消费者对野生菌的认知度相对较高,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紫花菌等品类的销售也更为强劲。
生鲜电商平台的发展,为云菌走出云南提供了助力。当前,在“叮咚买菜”上售卖的野生菌类包括云南楚雄等产区的鸡枞、青头菌、鸡油菌、干巴菌、松茸。在北京工作的居民周轴今年第一次通过“叮咚买菜”下单了野生菌。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值时令,想要尝尝鲜。买到的菌子很新鲜,吃起来有股清香,不过价格有点儿小贵。
近期,包括半山腰、山茶、一坐一忘、云海肴等在内的北京的许多云南菜餐饮店,都推出了菌子系列菜品。半山腰创始人张本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野生菌主产区下雨过多,菌子品质和产量受到冲击,同时餐饮业面临下行压力寻求新的创新点,菌子带来新的灵感,从而提振整体采购需求。基于此,今年采购价格同比明显上涨。
近日,半山腰采购的见手青价格达到500元/公斤。“鉴于价格每天都在波动,为了保障品质以及考虑到消费者可接受度,门店会根据当天的采购价,来确定是否采购,以及采购后菌子菜品的销售价定为多少合适。”张本盛说。
从山野到餐桌
菌子采拾是整个野生菌产业发展的第一环。在云南当地,村民采摘的野生菌或是直接拿到菜市场售卖,或是送去收购点/野生菌集散市场,而后由供应商和服务商分拣后放入冷库打冷,当天“坐上”飞机空运至全国各地,落地后再发往大仓与同城门店。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是中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根据该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考虑到品质等因素,当前松茸市场价在150元/kg~1300元/kg,干巴菌市场价处于300元/kg~1500元/kg。夏季是野生菌的销售旺季,今年6月和7月,该交易中心的野生菌交易量分别为6458.66吨、14797.59吨,8月上旬达7133.83吨。从单日表现来看,7月4日突破502.23吨,目前峰值出现在8月7日,为572.35吨。
“交易规模与交易额的增长,离不开物流冷链、电商直播等因素的驱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总经理成爱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在冷链方面,物流规模效益持续提升。比如,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优化“高铁+云品出滇”运输模式,提供对接商户、送货上门、优质包装、冰袋保鲜、专区发货等服务;云南顺丰不仅增加全货机运力,在松茸产区投入无人机,还在木水花市场设置多个揽收点,保障野生菌新鲜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使得野生菌运输时效性和保鲜度大大提高,交易范围得以拓展。在电商方面,交易中心众多商家积极参与直播,通过电商平台展示和销售各类野生菌。有的商家月销量高达4000单,顺丰从木水花市场每天发出约6000件野生菌快递。电商平台的发展,一定程度简化了流通环节,扩大了消费群体。
“对于新鲜的野生食用菌来说,快速的链路是必需品。”谭浩指出,盒马采购的野生食用菌,整个冷链运输用时‘T+1’,可以做到当天采摘发货第二天运抵消费市场。目前运输链路已经很高效,未来,伴随保鲜技术的提高,或许锁鲜期可以从3天进一步延长,从而让更多边远地区的百姓品尝到菌子的美味。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的人工采集方式等因素影响,云南野生菌产量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在人工驯化方面,一些比较珍稀的野生菌品种较难取得突破。
“出于成本较高、利润空间有限以及产品标准化尚不成熟等因素,目前市场上的野生食用菌主要以鲜货为主,进行初级和中级加工(烘干、冷冻、冻干)、深加工、预制品的占比相对较少。”云南鑫蘑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奇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从长远来看,整个野生菌产业的升级离不开深加工。拥有技术与品牌的加持,可以创造更大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利润空间,从而推动整个产业更加成熟。
中餐出海有望提振云菌需求
近年来,各类参展平台为扩大云南野生食用菌的知名度提供了契机。今年7月,在第三届链博会上,10多家云南野生食用菌企业组团参展。其中,云南松叮叮调味品有限公司与北京SKP商场、来自瑞士和奥地利的客商达成合作意向,签下1万多瓶松茸酱订单。
“鲜松茸的产值大约在4000万元~5000万元,而做成松茸酱,产值可达到4.5亿元。”云南松叮叮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昊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公司投入的研发资金超过1000万元,通过7~8小时的水煮油卤工艺,将非标准化的松茸做成标准化的松茸酱。一瓶松茸酱的松茸占比约为10%,冻干松茸粉占比约为1%,产品风味受益于云南香格里拉的自然环境。产品内销最强劲的区域依次是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同时也远销迪拜、马来西亚等国家。
云南野生菌主要出口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出口量相对稳定。在成爱丽看来,随着全球对健康食品需求增加,野生菌作为天然、健康食材,无论是内销还是外贸的市场需求都有望进一步扩大。
段奇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未来,云南或者说中国野生菌外贸的增长点可能在于,中餐出海对于菌类食材需求所带来的提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可以看到诸多东南亚客商的身影。“云南野生菌资源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对东南亚客商有很大吸引力。随着交通条件改善、物流更加便捷,运输和时间成本降低,东南亚客商前来采购更加便利。”成爱丽如是说。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在成爱丽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政策利好,为缅甸、老挝等菌类进入木水花交易中心带来诸多积极影响:关税降低甚至部分商品零关税,降低了进口成本,增加了利润空间,刺激了东南亚菌类进入交易中心的积极性。在通关便利化方面,简化了手续、缩短了通关时间,保障了菌类的新鲜度,有利于更多东南亚菌类进入市场交易。
野生菌资深专家赵永昌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通物流便利与人员往来,进而促进饮食文化的交流。
“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野生菌品类可以互相补充,野生菌贸易前景比较乐观。”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