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5 21:49:10 股吧网页版
环保新风尚绘就绿色消费新图景
来源:新华社

  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看到,多地通过发布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推动二手经济发展等举措引导社会低碳消费;以技术创新促进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服务平台等升级发展;以生活方式转型带动低碳产品、可持续饮食等消费成为新风尚,绿色消费显现新活力。

  产品展柜上展示着一枚圆形的绿色标签,写着“1.4944kg CO2-eq/kg-刀(200个)”等数据……不久前,浙江杭州邓女士在扫描产自安吉的竹制餐厨用具碳标签数据下方的二维码后,惊喜地看到碳标签电子证书、产品生产各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等详细信息。“这让我们践行低碳生活有了依据,购买具有碳标签的商品,就是践行低碳生活。”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在浙江省绿色低碳政策引领下,安吉于2022年创新推出竹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安吉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能引导社会低碳消费,也能帮助企业寻找降碳机会。

  重庆董家溪跳蚤市场的二手交易店面。新华社记者肖瑶摄

  而在重庆董家溪跳蚤市场,年轻人正穿梭于店铺间“淘”老唱盘、胶片相机等复古物件。刚从大学毕业在重庆工作的朱翊明说,自己有空就会和朋友一起到二手市场“淘宝”,希望找到一些好东西。

  据了解,重庆将发展二手经济作为促进绿色消费的“抓手”,2024年全市二手商品交易规模达697.5亿元,建成二手商品交易市场57个;形成21个大型综合市场、20个专业市场、N个社区网点的“21+20+N”二手市场布局;积极发展“互联网+二手”模式,旧货直播基地、二手电商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为二手商品的流通注入新活力。

  不止于发布碳足迹碳标签、推动二手交易,近年来,多项支持绿色消费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效:浙江在相关条例中设置专章规范“低碳生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重庆印发促进绿色商务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消费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也在为绿色消费注入动能。“这几天不是在盘货盘账,就是在催供应商补货。”在浙江新昌,绿生活超市的店长忙得不亦乐乎,这家依托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建立的线下门店开业仅10天,总成交金额就达15万元。

  绿生活生态平台自今年4月上线以来,以其绿色积分的核心理念、大数据运营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获得青睐。“用户和商家在平台消费时可获得积分奖励,多期增值后可转化为抵用券用于后续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平台负责人说。

  上海市民杨女士向记者展示上海碳普惠平台界面。新华社记者王默玲摄

  而在上海,刷码、出站、看积分……作为最早一批参与使用上海碳普惠平台的市民杨女士,每天地铁通勤出站后打开个人碳账户查看碳积分已成为新习惯。

  今年6月,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营。用户在平台开通个人专属碳账户后授权减排场景,平台就会自动记录绿色出行等行为并累积碳积分,积分可用于在平台商城兑换数字人民币、商品优惠券等。技术赋能下,“双碳”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化、可参与、可获益的日常生活实践。

  当科技创新让绿色选择变得触手可及,一种融合品质追求与环保责任的生活理念,正悄然重塑着消费风尚。

  走进安吉“四季慢谷”民宿,充满东方美学的竹韵清风扑面而来。竹牙刷、竹拖鞋等竹制用品不仅外观雅致、触感温润,更因其可降解特性,减少了环境负担。

  “采用竹制品替代塑料产品不仅能彰显当地特色,更传递了环保理念,让绿色消费从一段旅途开始。”安吉县旅游协会民宿分会会长计闽军说。据统计,截至7月底,安吉累计推广竹梳子等“竹六小件”20万套、竹筷等“竹四小件”66万套,减少一次性塑料消耗用品350余万套。

  安吉特色商超中展示的“竹六小件”。(受访者供图)

  绿色消费正演变为越来越多都市人自觉践行的生活方式。在浦东的农场里,上海市民李晓晴正在采摘当季西瓜。作为可持续饮食爱好者,她说,选择本地且应季的食物、采购时自带可重复利用的容器、烹饪后杜绝浪费食物,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都是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绿色理念还催生出更多新消费场景:商场里,主打“从农场到餐桌”概念的餐厅一座难求;超市里,打着有机、生态标签的蔬果与海产品占据着冷柜的“C位”,而此类绿色消费还能兑换“生态积分”,让环保行为变成实实在在的优惠。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起点。”经济学者、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盘和林认为,绿色消费将推动绿色产业崛起,形成绿色生产力。他建议,要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并利用技术和市场的力量,形成有效的绿色转型激励机制。“同时要继续普及低碳环保理念,让‘双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记者段菁菁、王默玲、肖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