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靠的是大量创业群体、中小企业。没有大量新的基数,就没有产业。”8月15日,在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产业科技创新专场)现场,广东省人大代表,暨南大学教授,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周振把关注焦点投向广大创业者。
2025年以来,随着王兴兴领衔的宇树科技、梁文锋创办的深度求索接连站上“风口”,创业者作为撬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角色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中心,也成为各地政府争相招揽的重要人才。
2024年,广东净增经营主体98万户,全省由自然人首次担任股东的初创企业达到87.64万户。同期,全省中小企业数量也达到774.5万家,同比增长6.86%,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3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5万家。广东未来能有多少“王兴兴”?
周振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应注重提升相应支持政策的执行力度,对初创企业、中小企业,或者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层面均已有覆盖。要把政策汇总起来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执行。比如,如何通过考核体系改革,把政府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目标落实到位。
“哪个区域的耐心资本做得好,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会向哪里聚集,发展后劲就会大。”周振说,“未来如何能够让更多中小企业汇聚广东?就是看基金能否真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而基金背后的考核体系设置、容错空间设计等决定了这些百亿、千亿投资基金能否真的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能否真的敢于投五年以后才产生效益的长周期项目。”
周振建议,未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挖掘、培养能够链接起产学研各界的关键人才,从而以更高效率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我们要去寻找、培养、用好在产业界、科研界、管理界都兼具成功经验和心得的人。院士团体之外,基层同样有这类人才,且绝对数量上基层可能更占多数。往后,在谈及产学研融合时,需要确保来自基层的专家能有相应比例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