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之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投向领域还在拓宽。
南方财经记者注意到,日前,广州市财政局披露的《2025年市级第一次预算调整方案》(下称《方案》)显示,广州拟在本级新增专项债券72.5亿元资金中,首次安排20亿元资金投向政府投资基金。
事实上,今年以来,北京、江苏等地已作出类似的探索,将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城市更新项目,这背后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转向。
此前,依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将专项债券作为政府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直到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提出 “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实行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未纳入的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券资金” 。
其中,“负面清单”中并不包括“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为上述尝试打通了路径。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承压,资金供给面临挑战,政府投资基金迫切需要拓宽资金来源。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基金为专项债资金运用开辟了新方向,也为政府投资基金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地试水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基金
据《方案》,广东省财政厅下达广州市2025年正式批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额度376.7亿元。拟安排市本级专项债券72.5亿元,区级一般债券0.7亿元、专项债券303.5亿元。上述地方政府债计划于今年7月至10月分批次发行。
《方案》还披露了新增专项债资金分配使用计划。其中,市本级债券资金72.5亿元主要用于落实省市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安排,包括安排教育和体育设施建设6.6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0.9亿元、医院领域建设8.1亿元等。 其中备受瞩目的是,《方案》首次安排20亿元投向政府投资基金。
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以来,已有北京、江苏等地先行作出类似的探索。
今年6月,北京市政府专项债券(三十五期)公开招标发行,该期债券发行金额100亿元,期限为10年,募集资金用于“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这一新用途引发了业内的关注。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合伙)成立于2016年1月,由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其中北京国管出资比例约99.9%,受托管理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随后,8月6日,江苏省财政厅披露的《江苏省202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显示,省级财政安排9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用于注资创业投资类政府投资基金。
不过,上述地方政府尚未详细披露专项债资金用于政府投资基金具体项目。
此外,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在首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广州也在推进政府引导基金整合与结构优化。
“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市区两级且涵盖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多领域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但这些基金也存在较为分散、新兴产业类基金占比偏低、专业化运营水平不足等问题。”一位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整合后将改变过往政府引导基金分散于多个部门牵头管理的情况,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而前述专项债资金或待相关整合工作完成后投放。
充分释放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专项债投向政府投资基金的核心价值,在于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专项债提质扩围,让专项债从单一基建融资工具升级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复合型政策载体,有利于推动宏观政策的协同增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闫志攀告诉南方财经记者,通过专项债资金注入政府投资基金,有助于构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跟投的放大机制。
闫志攀认为,专项债资金与政府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契合。例如,从时间维度看,专项债发行期限覆盖1年至30年多品类,平均期限超过15年,与硬科技产业5-10年的技术研发周期、10-15年的产业培育周期相对契合。
从成本维度看,专项债利率优势显著。以北京发行的10年期专项债为例,该期100亿元规模债券利率仅1.79%,仅比同期国债利率1.65%高出14个基点。这种低成本资金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注入硬科技领域,可大幅降低早期科创企业的融资成本。
此外,从风险—收益匹配维度看,通过项目包打包发行机制,地方政府可对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项目进行组合管理,实现整体收益与偿债责任的动态平衡,这种设计与科技创新“高风险、长回报”的特性形成天然契合。
尽管二者契合度较高,但外界仍有顾虑:若基金运作效益不佳,是否会影响专项债偿债能力,进而影响专项债对市场的吸引力?
闫志攀认为,专项债的发行往往需经过严格的论证程序,对项目收益进行全周期测算,通常要求项目收益对债券本息的覆盖倍数需达到1.2倍以上。这种前置性的风险筛查机制,从源头上筑牢了偿债能力的基础防线。此外,在风险防控层面,专项债建立了多维度的动态调节体系,例如可通过设置跨项目偿还平衡调节机制、设立专项偿债基金、灵活运用债务置换工具,以及构建覆盖专项债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体系等,为应对政府投资基金可能的收益波动提供坚实保障。
“这些立体化的风险防控措施,不仅有效化解了单一基金收益不及预期的潜在风险,更向市场传递了专项债制度设计的稳健性,反而会强化专项债作为低风险优质资产的市场吸引力。”闫志攀说。
闫志攀还表示,当前长期低利率环境已是市场共识,各类机构对安全资产的配置需求持续上升,政府债券作为“压舱石”资产的吸引力反而不断增强,这将为专项债市场需求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