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梁蕾)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相关活动。
近年来,上海市持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惠企政策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营商环境协同增效。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近期,上海市印发《上海市生态环境领域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在巩固以往惠企政策的基础上,深化制度改革和服务举措。主要为:聚焦制度改革,深化“环评+”审批改革;聚焦精准监管,优化监管方式;聚焦惠企政策,提高服务质量。
据悉,上海市113个产业园区已完成规划环评,72个产业园区纳入联动范围,90%入园项目可享受环评简化。与此同时,上海市先后出台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专项政策包,对交通、供水、医疗等重大项目,建立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对排污单位实施“信用+风险”分级分类评价和差异化监管,用好“三个平台”,即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科创转化平台、“E小二”智能咨询平台。深化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应用,探索建设纸制品制造等特定行业环评和排污许可AI辅助审批应用场景,推动危废跨省转移智能办理,开通餐饮项目选址禁设范围查询服务。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高海洋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上海市根据自身产业优势,打造集“循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一体的海洋垃圾“三链融合”多元共治体系,实现“政府搭台赋能、企业统筹实施、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多元造血”的海洋治理新模式,该模式以组建“沪海联盟”为形式,召集相关社会团体、行业优质企业等,围绕海洋垃圾打捞、认证、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整合三链资源。未来,上海市将制定海洋垃圾治理的配套规范标准,动态跟踪评估联盟运行效果,为海洋垃圾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力争探索出一条打造海洋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的模式,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此外,上海推出首批11条生态研学路线,覆盖徐汇、长宁、松江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