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6 06:58:10 股吧网页版
美债“升升不息”威胁全球经济
来源:经济日报

  过去一年,美债“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美债“升升不息”的背后,是美国财政政策深陷“易松难紧”的路径依赖。37万亿美元债务绝非终点,关键在于美国是选择有序调整实现软着陆,还是放任危机硬着陆。对国际社会而言,减少对美元依赖,推动构建多元货币体系,才是应对美债“灰犀牛”风险的稳妥之策。

  近日,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37万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刷新历史纪录,更比2020年初的预测提前好几年:当时,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曾预测,突破这一门槛至少要到2030财年之后。

  过去一年,美债“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2024年1月、7月和11月,美债接连突破34万亿美元、35万亿美元和36万亿美元,速度较过去25年平均增速快了1倍多。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预计,按照目前的平均每日增长率,每增加1万亿美元债务的周期将缩短至5个月。

  美债风险不仅源于规模膨胀,更在于其结构性失衡。2025年即将到期的9.3万亿美元短期债务,迫使美国政府日均偿还约250亿美元,形成刚性兑付压力。同时,高利率环境下全年利息支出预计将高达1.2万亿美元,超越军费成为联邦政府第二大支出项目。利息支出与到期债务的双重挤压,令美国财政负重前行,如履薄冰。

  美债“升升不息”的背后,是美国财政政策深陷“易松难紧”的路径依赖。今年7月,美国政府签署“大而美”法案,为未来几年提供了近5万亿美元的新增发债空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包括利息在内,该法案将在未来10年使美国财政赤字增加约4.1万亿美元。有分析指出,这种饮鸩止渴的政策选择,将进一步推高本已高企的债务规模,动摇市场对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为29.18万亿美元,增速为2.8%。以此为基础计算,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126.8%。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主席马娅·麦吉尼亚斯直言,美国已出现财政严重失衡、国债持续恶化的局面。经济学家警告,美国在非紧急状态下赤字占GDP比例已逼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水平,应对经济衰退的政策空间几近枯竭。

  寅吃卯粮的代价正在显现。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列出了国债问题带给美国民众的冲击: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利率上升、商业投资减少导致工资下降、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穆迪数据显示,7月全美超53%的行业启动裁员。摩根大通研报显示,私营部门过去3个月招聘人数骤降至月均5.2万人,这种断崖式下滑正是经济衰退的典型前兆。

  美国政府近期加大对美联储施压力度,试图通过降低利率缓解美债利息支出压力。但有分析指出,在通胀尚未回归目标区间前强行压低利率,可能损害政策公信力,推升长期通胀预期,反而增加未来融资成本。至于美国政府口中所谓赚麻了的“对等关税”真能补救吗?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显示,当前关税政策未来10年或带来2.2万亿美元收入,仅能覆盖“大而美”法案赤字的一半,且其会带来推高通胀、抑制增长的负面效应,实属得不偿失。

  长期来看,美国债务困局难见破解曙光。1985年至2025年间,美17次跨党债务改革提案均告失败,两党制衡异化为“为反对而反对”的政治僵局。经济层面,美国沉迷美元霸权带来的风险转嫁优势,缺乏根本性改革动力。数据显示,若10年期美债收益率持续超过GDP增长率1.5个百分点,至2050年利息支出将吞噬全部个税收入。

  曾被视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美债,其信用根基正加速动摇。随着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相继剥夺美国3A评级,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升温。30年期美债国际买家认购比例跌至近年低点,美元指数一度跌破99关口。更深层隐患在于投资者结构异化,短期投资者占比显著上升,追逐流动性的“快钱”加剧市场波动。今年4月美国加征关税时,股市、债市、汇市罕见同步暴跌,彻底颠覆传统避险逻辑。

  有分析指出,长短期美债的收益率已经出现持续倒挂现象,正常情况下,更长的投资期限要求更高回报,而当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低于中短期时,意味着市场对未来经济持悲观预期,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短期债券来降低风险。美国前财政部部长耶伦表示,市场对美国经济政策及核心金融资产安全性“信心流失”的态势,令人“深感忧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警示,美国财政扩张推高国债收益率,短期杠杆交易可能引发流动性冲击,加剧全球金融不确定性。作为美债最大持有地,亚洲国家对风险尤为敏感,推动本地区内使用本币交易的需求日益上升。

  37万亿美元债务绝非终点,关键在于美国是选择有序调整实现软着陆,还是放任危机硬着陆。对国际社会而言,减少对美元依赖,推动构建多元货币体系,才是应对美债“灰犀牛”风险的稳妥之策。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