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债市波动增加,理财产品收益受到波及。去年以来,债市持续押注央行降息从而出现“债牛”行情,交易“拥挤”特征明显。7月下旬,新监管动向带动通胀预期升温,部分投资者担忧央行不仅会放缓降息脚步,未来甚至会加息,债市连续下跌。理财产品由于配置了大量债券,近日不少投资者发声,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下降了。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市场传统依赖固定利息收入的“舒适区”受到挤压,理财公司正多方位寻求突围并已有成效。南都·湾财社“金融新消费之理财新知”栏目本期对话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银理财”),探讨新市场环境下理财公司如何稳中求进,守护好老百姓“钱袋子”;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命题下,理财公司又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投资收益共赢。
债市波动冲击理财收益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63%,较上个月末下降1.53BP。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下同)今年以来平均年化收益2.74%,较上月末下降3.08BP;现金管理类产品今年以来平均年化收益1.5%,较上月末下降3.68BP。
“为什么最近理财产品连续亏,风险很低那种也在亏,现在要不要赎回?”面对收益缩水,有投资者提出疑问。有银行渠道及时释疑,“由于银行理财底层资产多数是债券,近期A股向好,许多人卖债炒股,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影响了银行理财收益。”
据wind数据,7月下旬,以十年期国债期货为代表一度出现快速下行,5个交易日下跌0.58%。申万宏源固收团队认为,此番债市调整起源于股市与商品市场对债市形成的“跷跷板”作用,本质上是债市对监管“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之下供给侧发力和需求侧发力形成共振的忌惮,叠加债市自身交易拥挤度较高等,共同促成债市脆弱情绪。
一般而言,债券价格与利率呈现反向变动关系。当经济承压、通胀水平较低,央行更倾向于降息,老债券由于票面利率更高吸引更多投资者买入,会推动债市上行;若通胀数据上行,经济回暖,市场对央行降息预期就会下降,甚至预计央行会加息防止经济过热,老债券票息相对新利率吸引力下降,投资者卖出债券导致债市下跌。
2024年以来,投资者持续押注央行降息支持实体经济,且“手工补息”整改后,高息存款受到规范,增量资金涌入债市,导致债市交易“拥挤”。理财产品由于多数资金配置在债券类资产,收益自然受到债市波动影响。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9.8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97.2%;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债券类、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等固定收益资产分别占总投资资产55.6%、24.8%、5.42%。
当银行理财货架上一只只产品宛如“多胞胎”,底层资产配置高度雷同,叠加“拥挤”的债市进入低利率环境,理财公司传统依赖债券票息的“舒适区”明显受到挤压。理财公司如何突围?
如何回应投资者稳健收益核心诉求?
“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2000亿元。”中银理财向记者晒出成绩单。同时,中银理财坦承,理财资产配置以固收类资产为主,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取得持续较高收益面临挑战。
诚然,理财产品脱胎于对存款的替代,“稳”依然是理财投资者的普遍需求。7月下旬以来,理财收益进入波动期,记者观察到不少投资者在社交平台的分享中,依旧表达了对理财产品收益阶段性回撤、亏损不理解。面对净值波动,有的投资者感慨买银行理财太操心,准备把资金转归定存。
记者注意到,在谈及理财行业如何在低利率环境下突围时,中银理财依旧把满足投资者获取稳健收益的核心诉求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稳”为主构建基础产品体系,以优质、平价、易得的产品满足投资者的基本需要,守护好老百姓“钱袋子”。
“在做好债券投资的基础上,将积极转向多资产多策略投资模式。”中银理财介绍,在充分考虑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配置一定比例的低波动资产,同时加强对市场走势的研判,提前做好资产摆布,改善理财配置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例如,加强对商品、衍生品、可转债、REITs、跨境投资的研究,做好多资产和多策略的扩面增量、提质增效。
202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稳股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稳住股市”,资本市场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高度。近日,上证指数重回3600点,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股市关注度逐步提升。
中银理财表示,主动把握权益(股票、股权)市场投资机会,提高多资产管理能力,提升理财产品入市规模;在将中证A500等主要指数作为权益资产配置核心的基础上,择机加大重要行业和重点领域参与力度。
新使命下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投资者收益?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命题下,金融业在新的经济周期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理财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扩展业务边界同时,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投资收益共赢,筑牢业务发展与客群经营可持续性根基?
中银理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养老金融为例,面对人口老龄化浪潮,中银理财深度服务国家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其创新打造的“福”“禄”“寿”“禧”“吉”系列养老主题品牌,对接不同风险偏好和养老规划需求。目前,中银理财已推出3只养老理财产品和9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养老金融规模合计超500亿元。据wind数据,截至8月7日,中银理财旗下9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达3.7%,在存款利率“1”时代,超额收益较明显。
服务新质生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践行绿色责任投资,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脉络进行深度产品创新与资产配置,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已成为中银理财开拓新投资收益空间的另一方向。据介绍,中银理财“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金额超2000亿元;自2021年该公司推出首只“ESG优享”系列产品以来,ESG主题产品存续规模超700亿元。
此外,中银理财将突围“同质化”的锚点之一,抛向了“跨境”这片深水区。“抓住市场双向开放的契机,服务好‘走出去’‘引进来’和‘一带一路’融资需求,不断强化跨境资产拓展能力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中银理财强调,依托集团优势,不断强化跨境投研能力建设,持续完善跨境产品布局,用专业能力为客户挖掘更多优质跨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