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山东农信、新疆农信以及内蒙古农商行、黄河农商行等多个省份农信机构陆续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会议重点总结上半年经营成果,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全年经营管理目标顺利达成。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农商行净息差为1.58%。在贷款利率下行、息差持续收窄的市场环境下,农信系统贷款投放面临竞争加剧、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传统“以量补价”的信贷策略或难以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在此背景下,今年下半年农信系统的贷款投放部署更加细致,围绕“扩量”同时更强调“增效”。
贷款投放攻坚
上半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经营业绩稳中有进,各省农信系统整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例如,截至6月末,江苏全省农商行资产规模突破5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13万亿元、3.25万亿元,增幅分别为7.6%、5.4%,不良贷款率保持稳中有降,拨备覆盖率与年初持平,业务经营呈现平稳向好态势;江西辖内农商行资产总额突破1.4万亿元,存贷款规模突破2.1万亿元,稳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存款增量创历年之最,信贷投放超额完成“过半”计划,营收利润“双增长”,成本风险“双下降”。
面对下半年经营发展,多省农信机构强调要压实贷款投放,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策略。
例如,山东省联社上半年经营分析会议提出以资产负债联动管理统筹经营盘子,以贷款增户扩面作为优先发力方向,以存款质优量增为资产优化配置夯实根基,稳健开展资金业务提高收益水平,以强化风险防控化解守牢底线,以控成本增拨备保障持续稳健经营。会议强调贷款投放要加压用力,人员要沉下去,效率要提上来,支撑要强起来;资金组织要加压用力,持续提升行业客户营销维护质效,深度经营个人客户,进一步完善营销渠道,持续推进农金员规范转型。
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则聚焦当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对公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改革化险、推动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加强内控建设等。
湖南省农信系统在贷款投放方面围绕金融场景展开。湖南省农信联社提出要加大实体贷款投放,大力拓展农区、社区、园区、商圈、政务五大市场,加大拓新、挖潜、回流力度,优化网点管理,加强同业合作,提质扩面稳增长;要加强不良风险管控,严把信贷入口关,织密贷后管理网,打好清收处置仗,坚守底线稳根基;要加大降本增效力度,拓宽贷款、资金、中收来源,管控负债、费用、运营成本,加强财务精细管理,保持盈利能力稳定。
内蒙古农商行指出要调结构,加强营销、利率、考核管理,有序压降付息成本;要稳增长,精选支农支牧、普惠小微等信贷投放“赛道”,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开业的部分省级农商行在年中会议上强调改革开局的重要性。
内蒙古农商行年中会议指出,上半年内蒙古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新机构提前挂牌开业,制度流程、人员调整、公司治理、风险授权等紧张有序落位运行,全行对“不良清收是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认知全面提升,全员大走访推动客户回流、业务发展、营销主动性增强取得良好成效,展现强大韧劲。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正视差距,应对挑战,按照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凝心聚力、主动作为,以全心融入和只争朝夕的态度做好下半年工作。
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东升在年中会议上强调,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
此外,还有部分省份农信机构提到深化农信改革。例如,黄河农商行召开全系统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提出当前黄河农商行系统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二次创业转型期、深化改革关键期、风险出清承压期、提质增效攻坚期“五期叠加”的发展新阶段;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军在年中会议上指出,要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稳妥有序推进市县农合机构改革,强化公司治理、合规管理和数据治理。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在低利率时代,包括农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一方面应发挥贴近地方政府、社区和客户的优势,用好决策链条短、决策程序优、决策效率高等特点,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等支持力度,尤其是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中的普惠金融大文章,挖掘新的增长点,通过量价平衡的方式提升净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通过产品、服务等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客户忠诚度,进而持续降低负债成本。除了拓展净利息收入外,还应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例如拓展财富管理业务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进一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形成对营业收入的有力支撑。
资产质量稳中求进
风险防控与资产质量始终是银行业经营的重要议题。在2025年年中会议上,这一问题成为农信系统重点讨论的内容。
湖南省农信联社强调“加强不良风险管控以及加大降本增效”;内蒙古农商行指出,要以“机不可失、越往后任务越重、难题越多、责任越大”的系统谋划,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做好不良资产清收和风险管控工作。
此外,部分省份农信系统召开了专项不良资产清收暨年中工作会议,提出全力清收不良,向“活存量”要效益;努力增收节支,向“严管理”要效益;聚力信贷投放,向“优增量”要效益;以及严抓作风和考核,向“转动能”要效益等目标。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昕生告诉记者,目前中小银行处置不良面临的障碍主要包括: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偿债能力下降,不良资产规模增加,而市场整体信心不足,投资者对风险资产偏好降低,进一步加剧处置难度;部分行业如受政策调控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由于其特有的监管要求,涉及的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着额外限制;不良资产处置涉及的诉讼、执行周期较长,如遇企业破产重整可能耗时数年,若叠加债务人隐匿财产、地方保护或行政干预等因素,资产查封、拍卖层层受阻,形成“胜诉易、执行难”困局,严重制约债权回收的效率;缺乏完善的不良资产估值体系,导致交易成本攀升及法律纠纷频发,推高投资风险与决策难度,其结果是不良资产转让市场规模虽然有所增长,但投资者群体仍以专业机构为主,普通投资者保护机制薄弱,致使资产流动性不足。
王昕生认为,通过市场化处置中小银行不良,应拓宽市场参与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外资机构、民营企业等参与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形成“全国AMC+地方AMC+社会资本”的多层次市场格局;培育专业投资者,支持设立不良资产私募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等,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利用其对特定行业的认知优势提升资产盘活效率,如通过债务重组帮助企业恢复经营;完善不良资产交易机制与平台,探索建立全国统一、规则透明的不良资产交易平台,整合如“信息披露—资产定价—挂牌交易—资金监管—权属交割”全链条服务,以标准化流程破除信息壁垒、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便捷度;创新处置工具与模式,例如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市场化以及通过司法与市场的协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