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别称“山城”,是一座被山水环绕的立体都市。陡峭的地形、起伏的坡道,本应是商业发展的阻碍,但重庆却巧妙地将这些“劣势”转化为独特的城市景观,甚至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
下浩里,这个依山而建的开放式商业街区,正是重庆本土消费理念的典型代表。这里没有大面积的平地,却凭借“非景区思维”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消费者,不仅成为本地人高频光顾的社交场所,更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数十亿的曝光量。它的经验,或许能为全国城市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要不要避开‘景区’定位,区别真的很大。”下浩里品牌负责人王诗涵介绍,“景区思维”往往伴随着高溢价、同质化商品和“一锤子买卖”,而下浩里的定位是“焕新街区”——一个本地人愿意反复消费、游客能体验真实重庆生活的地方。
老街也就意味着,商品价格必须合理,不能虚高,也不能陷入恶性价格竞争,但品质必须过硬。这种平衡看似简单,实则考验运营方对商户的筛选能力。柒院烧肉的主理人吴波原本从事肉品供应链行业,正是看中下浩里的本土氛围,才决定在此开店。后来果然靠细心经营吸引了本地人反复消费,又带动了一批游客,甚至有香港的朋友体验过下浩里后说想来重庆买房。
重庆的老街,必须由熟悉重庆方言、文化和性格的原住民参与经营。下浩里多数店主是重庆本地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地道的产品,更是一种“重庆性格”——洒脱、热情、享受生活。
这种定位也使得下浩里婉拒了一些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在王诗涵看来,每个店铺都应该是“独一无二且有趣”的,才能让本地人有反复光顾的理由。于是,这里聚集了一批“斜杠主理人”:开面馆的潜水教练、做茶点的央美艺术家、经营植物微景观的健身教练……他们不仅是商家,更成为下浩里的一道风景线,让游客的“纯观光”体验升级为“本土生活沉浸式体验”。
在全国范围内,城市消费区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有的地方客流不断,有的却在重金打造后沦为“空城”。究其原因,往往与项目的经营定位有关。例如今年6月,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营业四年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其中业态单一、古城同质化问题严重。类似案例并不少见,国内有许多新建古城最终因缺乏真实生活气息沦为“死城”。
相比之下,重庆的消费区更关注“本土消费留存率”。下浩里的运营方认为,只有先让本地人愿意来,才能吸引游客,形成可持续的商业生态。这种策略使得下浩里即使在旅游淡季,仍能保持稳定的客流量。
令人惊讶的是,下浩里每年宣传经费只有几十万元,却能在社交媒体上创造数十亿的曝光量。其秘诀在于“真实体验驱动传播”——游客和本地人自发分享,而非依赖广告投放。例如一位小红书博主发布的下浩里游览顺序分享,就引来了上万次的转发、点赞和收藏。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重庆市的重庆天地、光影鎏鉴—青年北滨娱乐、重庆际华园3个典型案例入选。这些项目的客群定位首先都是本地喜欢文化社交、夜生活、体育的消费者,其次才是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旅游区“旺季爆满、淡季冷清”的弊端,形成了稳定的消费循环。
在消费者更趋理性、追求个性化和性价比的当下,重庆的“本土消费作基,游客消费为增量”理念具有广泛借鉴意义。其他城市若想打造“长红”商业区,或许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是否真正尊重本地文化?是否让本地人愿意反复消费?是否具备“自传播”基因?
下浩里的案例,印证了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道理:最好的商业,是能让人们真实生活、自然聚集的地方。重庆的本土消费理念,不仅让这座城市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思路——与其追逐短期流量,不如深耕长期价值。
或许,未来的城市商业,不该再问“如何吸引更多游客”,而该思考“如何让本地人更爱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