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硫酸获新生,天然气制蛋白质,垃圾焚烧“变废为电”……近些天,“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重庆看到了多项在循环经济的模式下,硬核科技大变“绿色魔术”的戏法,让废弃物继续创造经济价值。
循环经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将资源的生产、消费和回收利用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在重庆,有2万多家企业涉足循环经济,2024年循环经济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全市垃圾分类覆盖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9%。
重庆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能耗降至0.310吨标准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8月14日下午,“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重庆市长寿经开区,这里是西部重要的钢铁和综合化工基地,重钢、川维、巴斯夫、恩捷、华陆、恺迪苏等化工龙头企业在此聚集。
走在中石化重庆川维化工的厂区内,闻不到明显的异味,这是因为一个名叫“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的装置巧妙地利用了焚烧炉处理废物的天然优势,将废硫酸储罐顶部的废气作为助燃空气引入焚烧炉协同处理, 减少了废气排放,让化工厂不再有异味。
在化工生产中,废硫酸是处理难度较大的危险废弃物。妥善处理废硫酸,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是绿色生产的重要一环。川维化工在天然气乙炔生产工艺中,会产生大量废硫酸。这些废硫酸中含有8~13%以炭黑为主的有机杂质,每年产生量约3.5万吨。
过去,这些废硫酸只能按照危险废物对外处置,不仅处置费用高昂,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还潜藏着安全风险。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川维化工投资1.2亿元,采用中石化自有技术,新建了这套设计处理能力为 3.5万吨/年的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
这一装置的诞生, 为废硫酸找到了一条“重生”的通道——废硫酸经高温焚烧裂解、净化、干吸、转化等工序,生产出合格的硫酸产品,返回到上游装置循环使用,回收率可达98%以上,摆脱了废硫酸无处可去的困境和环保瓶颈。
“硫酸回收装置建成后,企业不再外购原料浓硫酸,也不对外处置废硫酸。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川维化工甲醇运行部西区副主任何强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年不仅减少新鲜硫酸采购费近3000万元,还省去了废硫酸处置费8000万元,扣除装置生产运行成本后,每年为企业增效8000万元。
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长寿经开区还吸引了一批天然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硅基新材料的优质企业落户。其中,一家生产饲料用蛋白质的企业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
第一财经记者在恺迪苏(重庆)有限公司园区内看到,数个巨大的罐体连接着天然气管道,这些罐体既是“原料库”又是“养殖场”,微生物在里面“吃”天然气长大,经过灭活干燥,最终生成一种名叫“荚膜甲基球菌蛋白”的单细胞蛋白饲料。
“作为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的可持续替代品,荚膜甲基球菌蛋白的单位年产能是传统大豆蛋白的2200倍,可大幅节约土地和水资源,为缓解过度捕捞、应对水产品需求增长提供可持续路径。”恺迪苏工作人员介绍,恺迪苏2万吨/年单细胞蛋白质达产后,蛋白质年生产当量相当于约100平方公里土地种植大豆产出的蛋白当量,或相当于约4~6万吨海洋鱼类资源可生产的鱼粉蛋白。
不仅如此,荚膜甲基球菌蛋白的生产过程也更加绿色清洁,其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甲烷中的碳固定在蛋白质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约为传统禽畜饲养排量的2%~5%,家禽蛋白的14%~25%。
据统计,今年1~6月,长寿经开区共减排二氧化硫1375吨、氮氧化物1609吨、颗粒物3081吨。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 ,41家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完成减碳履约980余万吨、履约金2.5亿元。
8月15日上午,“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三峰御临公司,这是重庆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第四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
为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三峰御临公司采用先进的烟气处理组合工艺,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实现电厂智慧管控,应用飞灰熟化再循环技术对飞灰进行减量,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截至2024年12月,三峰御临公司累计处理生活垃圾量460.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6.70万吨,累计上网发电量20.45亿度,可供约246.19万城市居民一年生活用电。
下一步,重庆将进一步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等再制造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