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高蛋白玉米在武汉经开区邓南街道捞子湖村迎来丰收,玉米籽粒蛋白质平均含量提升约20%,有望成为进口大豆重要替代品。从前期700余亩研发测试基地培育高蛋白质饲用玉米品种,到全市1.1万亩种植展示示范田落地,凸显出武汉以科技创新破解饲料蛋白依赖进口的难题,为中国农业向“藏粮于技”战略转型提供实践经验。
“高新科技实基石,多措并举筑良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筑牢耕地良田的“基石密码”。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列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要求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利用。湖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一直以来,各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设施农业等新兴农业技术,扩展人工智能、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系统提升种植环境,让每一寸耕地闪耀“灿烂金光”。
“千方百计护粮安,群策群力兴种业”,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必须打造科技良种的“技术密码”,推动种业技术自主创新走深走实。这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在江汉平原种植优质水稻,在鄂西山区培育高抗马铃薯。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培育全国首个双低油菜品种、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种等,因地制宜点满种子“抗性”,因材施教挖掘种子“属性”,湖北农业科技工作者正以“分子剪刀”紧盯粮食安全核心需求,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作为种业发展的“引擎”,打通实验室到田间地的“最后一公里”,使得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让农作物焕然向“新”。
“技术破局开新径,万缕匠心筑产链”,技术突破仅是起点,产业化推广才是关键,必须构建农业生产的“链条密码”。要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销售,引导和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推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深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打造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枝江市桔缘柑桔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农资配送、病虫害防控、果品包装、产品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建设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柑橘3.2万亩,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市场要主推“引活水”,创新金融工具,优化“楚农贷”“新农快贷”,提高贷款贴息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承包机构遴选,提供政策保险覆盖。社会要主打“织纽带”,建立农技推广、产业发展联盟,降低个体种植户的市场风险,以合同约束、标准化生产、利益联结等方式,规范发展订单农业,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价格波动大等问题,给农户吃下“定心丸”。
“桃李无言蹊自成,牌承文脉誉更隆”,注重品牌建设,锻造“金字招牌”,方能铸就农产品“长销密码”。要善用湖北“千湖之省”的生态优势,充分调研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将企业文化、地域文化与农产品品牌深度融合,挖掘背后的品牌故事,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讲好“水韵农品”的荆楚故事。此外,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农产品绿色、有机、无污染,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多管齐下,让农产品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保障粮食安全、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放眼荆楚大地,湖北正以“四维密码”为钥,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未来,要持续探索创新,砥砺前行,开拓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荆楚范式”,奏响乡村全面振兴奋进乐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傲柏(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